[1] |
姜艳, 刘贵立. 剪切形变对硼氮掺杂碳纳米管超晶格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5, 64(14): 147304.
doi: 10.7498/aps.64.147304
|
[2] |
杨剑群, 李兴冀, 马国亮, 刘超铭, 邹梦楠. 170keV质子辐照对多壁碳纳米管薄膜微观结构与导电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5, 64(13): 136401.
doi: 10.7498/aps.64.136401
|
[3] |
李威, 冯妍卉, 陈阳, 张欣欣. 碳纳米管中点缺陷对热导率影响的正交试验模拟分析. 物理学报,
2012, 61(13): 136102.
doi: 10.7498/aps.61.136102
|
[4] |
张丽娟, 胡慧芳, 王志勇, 陈南庭, 谢能, 林冰冰. 含氮SW缺陷对单壁碳纳米管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7): 077209.
doi: 10.7498/aps.60.077209
|
[5] |
杨杰, 董全力, 江兆潭, 张杰. 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对碳纳米管电子能带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7): 075202.
doi: 10.7498/aps.60.075202
|
[6] |
杨通在, 罗顺忠. γ射线辐照下多壁碳纳米管结构转变过程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 447-452.
doi: 10.7498/aps.59.447
|
[7] |
何春山, 王伟良, 陈桂华, 李志兵. 镜像势对碳纳米管阵列场发射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13): 241-S245.
doi: 10.7498/aps.58.241
|
[8] |
张春梅, 边心超, 陈 强, 付亚波, 张跃飞. 微量水对碳纳米管形貌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7): 4602-4606.
doi: 10.7498/aps.57.4602
|
[9] |
郑新亮, 李广山, 钟寿仙, 田进寿, 李振红, 任兆玉. 激光烧蚀对碳纳米管薄膜场发射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12): 7912-7918.
doi: 10.7498/aps.57.7912
|
[10] |
张凯旺, 钟建新. 缺陷对单壁碳纳米管熔化与预熔化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6): 3679-3683.
doi: 10.7498/aps.57.3679
|
[11] |
解 研, 罗 莹, 刘绍军. 单向压力对碳纳米管(6, 6)晶体电子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7): 4364-4370.
doi: 10.7498/aps.57.4364
|
[12] |
李 俊, 张凯旺, 孟利军, 刘文亮, 钟建新. 碳纳米管表面金纳米颗粒的形成与结构转变. 物理学报,
2008, 57(1): 382-386.
doi: 10.7498/aps.57.382
|
[13] |
王 磊, 张洪武, 王晋宝. 范德华力对双壁碳纳米管轴向压缩屈曲行为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3): 1506-1513.
doi: 10.7498/aps.56.1506
|
[14] |
张助华, 郭万林, 郭宇锋. 轴向磁场对碳纳米管电子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12): 6526-6531.
doi: 10.7498/aps.55.6526
|
[15] |
陈 伟, 罗成林. 温度对单壁碳纳米管端口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1): 386-392.
doi: 10.7498/aps.55.386
|
[16] |
何开华, 郑 广, 吕 涛, 陈 刚, 姬广富. 高压对氮化硼纳米管的几何结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6): 2908-2913.
doi: 10.7498/aps.55.2908
|
[17] |
张慧鹏, 金庆华, 王玉芳, 李宝会, 丁大同. 单壁碳纳米管手性角对声子振动频率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9): 4279-4284.
doi: 10.7498/aps.54.4279
|
[18] |
陈 钦, 李统藏, 石勤伟, 王晓平. 开口悬挂端对单壁碳纳米管电子输运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8): 3962-3966.
doi: 10.7498/aps.54.3962
|
[19] |
唐娜斯, 颜晓红, 丁建文. 管长和管径对单壁碳纳米管电导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1): 333-337.
doi: 10.7498/aps.54.333
|
[20] |
梁君武, 胡慧芳, 韦建卫, 彭 平. 氧吸附对单壁碳纳米管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6): 2877-2882.
doi: 10.7498/aps.54.28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