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洪硕, 周勇壮, 沈咏, 邹宏新. 线型离子阱中钙离子库仑晶体结构和运动轨迹模拟. 物理学报,
2023, 72(1): 013701.
doi: 10.7498/aps.72.20221674
|
[2] |
杨亚晶, 梅晨曦, 章旭东, 魏衍举, 刘圣华. 液滴撞击液膜的穿越模式及运动特性. 物理学报,
2019, 68(15): 156101.
doi: 10.7498/aps.68.20190604
|
[3] |
王自强, 钟敏成, 周金华, 李银妹. 基于自回归模型的光阱中粒子运动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8701.
doi: 10.7498/aps.62.188701
|
[4] |
周昱, 周青春, 马晓栋. 幺正极限附近费米气体反常激发模式的涡旋. 物理学报,
2013, 62(14): 140301.
doi: 10.7498/aps.62.140301
|
[5] |
门志伟, 里佐威, 李占龙, 周密, 孙成林, 何丽桥. 分子间费米共振增强二元溶液体系的受激拉曼散射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9): 094217.
doi: 10.7498/aps.60.094217
|
[6] |
王鹏军, 陈海霞, 熊德智, 于旭东, 高 峰, 张 靖. 实现玻色-费米混合气体量子简并的四极Ioffe组合磁阱设计. 物理学报,
2008, 57(8): 4840-4845.
doi: 10.7498/aps.57.4840
|
[7] |
陈文钦, 海文华, 宋建文. 双δ激光脉冲作用下Paul阱中单离子的规则与混沌运动. 物理学报,
2008, 57(3): 1608-1615.
doi: 10.7498/aps.57.1608
|
[8] |
蔡鑫伦, 黄德修, 张新亮. 基于全矢量模式匹配法的三维弯曲波导本征模式计算. 物理学报,
2007, 56(4): 2268-2274.
doi: 10.7498/aps.56.2268
|
[9] |
姜泽辉, 王运鹰, 吴 晶. 窄振动颗粒床中的运动模式. 物理学报,
2006, 55(9): 4748-4753.
doi: 10.7498/aps.55.4748
|
[10] |
邬云文, 海文华. Paul阱中共面两离子系统的能量本征态. 物理学报,
2006, 55(7): 3315-3321.
doi: 10.7498/aps.55.3315
|
[11] |
邬云文, 海文华, 蔡丽华. Paul阱中一维两离子系统的能带结构. 物理学报,
2006, 55(2): 583-589.
doi: 10.7498/aps.55.583
|
[12] |
邬云文, 海文华. 共面两囚禁离子体系精确的量子运动. 物理学报,
2006, 55(11): 5721-5727.
doi: 10.7498/aps.55.5721
|
[13] |
袁常青, 赵同军, 王永宏, 展 永. 有限体系能量耗散运动的功率谱分析. 物理学报,
2005, 54(12): 5602-5608.
doi: 10.7498/aps.54.5602
|
[14] |
降雨强, 郭红莲, 刘春香, 李兆霖, 程丙英, 张道中, 贾锁堂. 低频响及低采样频率下用布朗运动分析法测量光阱刚度. 物理学报,
2004, 53(6): 1721-1726.
doi: 10.7498/aps.53.1721
|
[15] |
聂宗秀, 李交美, 蒋玉蓉, 朱燕舞, 管桦, 舒华林, 邵辉丽, 高克林. Paul阱中基态低能多离化Fen+(n=1—3)离子的存储及反应特性. 物理学报,
2004, 53(4): 1034-1038.
doi: 10.7498/aps.53.1034
|
[16] |
施 磊, 段宜武, 冯 芒, 朱熙文, 方细明. Paul阱中共线三离子体系的经典动力学. 物理学报,
1998, 47(8): 1248-1257.
doi: 10.7498/aps.47.1248
|
[17] |
高孝纯, 高隽, 符建. 量子不变量理论与离子在联合量子阱中的运动. 物理学报,
1996, 45(6): 912-923.
doi: 10.7498/aps.45.912
|
[18] |
高克林, 颜旻, 罗学立, 朱熙文, 黄贵龙, 李交美, 施磊. 射频阱中异荷离子云耦合运动的实验分析. 物理学报,
1995, 44(1): 43-49.
doi: 10.7498/aps.44.43
|
[19] |
张竞上, 卓益忠. 双阱-集团壳模型中的质心运动伪态. 物理学报,
1976, 25(4): 292-307.
doi: 10.7498/aps.25.292
|
[20] |
陶云. 吸引费米体系多体微扰级数的收敛性. 物理学报,
1966, 22(5): 580-588.
doi: 10.7498/aps.22.5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