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彤彤, 罗杰, 赖耘. 赝局域有效介质理论. 物理学报,
2020, 69(15): 154203.
doi: 10.7498/aps.69.20200196
|
[2] |
孙楠楠, 施展, 丁琪, 许伟伟, 沈洋, 南策文. 基于有效介质理论的物理性能计算模型的软件实现. 物理学报,
2019, 68(15): 157701.
doi: 10.7498/aps.68.20182273
|
[3] |
赵庆凯, 陈小刚, 崔继峰. 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高阶弱非线性复合介质的电势分布. 物理学报,
2013, 62(10): 107201.
doi: 10.7498/aps.62.107201
|
[4] |
李倩倩, 陈小刚, 包曙红, 郭军明, 翟丽丽. 非线性柱形涂层复合介质有效的直流-交流电响应. 物理学报,
2013, 62(5): 057201.
doi: 10.7498/aps.62.057201
|
[5] |
周罗红, 高星辉, 杨振军, 陆大全, 郭旗, 曹伟文, 胡巍. 非局域非线性介质中空间暗孤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4): 044208.
doi: 10.7498/aps.60.044208
|
[6] |
宋亚舞, 孙 华. 非磁性半导体异常磁电阻效应的有效介质理论. 物理学报,
2008, 57(11): 7178-7184.
doi: 10.7498/aps.57.7178
|
[7] |
高喜存, 胡 巍, 张 涛, 郭 旗, 王新爱, 龙学文. 利用Z扫描技术确定非局域非线性介质的非线性折射率. 物理学报,
2007, 56(4): 2237-2242.
doi: 10.7498/aps.56.2237
|
[8] |
吴亚敏, 陈国庆. 金属/电介质颗粒复合介质的非线性交流响应. 物理学报,
2006, 55(10): 5242-5246.
doi: 10.7498/aps.55.5242
|
[9] |
张晓明, 彭建华, 张入元. 利用线性可逆变换增强延迟反馈方法控制混沌的有效性. 物理学报,
2005, 54(7): 3019-3026.
doi: 10.7498/aps.54.3019
|
[10] |
高 雷, 洪 刚. 绝缘颗粒液体主体基质复合介质的非线性光学性质. 物理学报,
2003, 52(3): 575-580.
doi: 10.7498/aps.52.575
|
[11] |
周文远, 田建国, 臧维平, 张春平, 张光寅, 王肇圻. 厚非线性介质瞬态热光非线性效应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11): 2623-2628.
doi: 10.7498/aps.51.2623
|
[12] |
李俊庆, 李淳飞, 辛 丽, 刘树田, 塔·米·伊丽依诺娃, 尼·伊·科罗迪耶夫. 非导电型各向同性手性介质中非线性旋光的宏观理论. 物理学报,
1999, 48(6): 1052-1059.
doi: 10.7498/aps.48.1052
|
[13] |
臧维平, 田建国, 张光寅. 非线性镜锁模理论. 物理学报,
1994, 43(5): 742-747.
doi: 10.7498/aps.43.742
|
[14] |
臧维平, 田建国, 张光寅. 厚光学非线性介质Z扫描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1994, 43(3): 476-482.
doi: 10.7498/aps.43.476
|
[15] |
包科达. 含椭球包体多相复合介质电导率的有效介质理论. 物理学报,
1992, 41(5): 833-840.
doi: 10.7498/aps.41.833
|
[16] |
马余强, 李振亚. 二元无规混合系统的有效介质理论. 物理学报,
1990, 39(3): 457-463.
doi: 10.7498/aps.39.457
|
[17] |
杜功焕. 非线性有限束光声效应理论. 物理学报,
1988, 37(5): 769-775.
doi: 10.7498/aps.37.769
|
[18] |
王维镛, 林中衡, 苏肇冰, 郝柏林. 闭路格林函数和非线性响应理论(Ⅱ). 物理学报,
1982, 31(11): 1493-1500.
doi: 10.7498/aps.31.1493
|
[19] |
王维镛, 林中衡, 苏肇冰, 郝柏林. 闭路格林函数和非线性响应理论(Ⅰ). 物理学报,
1982, 31(11): 1483-1492.
doi: 10.7498/aps.31.1483
|
[20] |
虞厥邦. 非线性多端网络理论. 物理学报,
1961, 17(3): 143-147.
doi: 10.7498/aps.17.1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