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杨东如, 程用志, 罗辉, 陈浮, 李享成. 基于双开缝环结构的半反射和半透射超宽带超薄双偏振太赫兹超表面. 物理学报,
2023, 72(15): 158701.
doi: 10.7498/aps.72.20230471
|
[2] |
杨泽浩, 刘紫威, 杨博, 张成龙, 蔡宸, 祁志美. 基于多孔金膜的太赫兹导模共振生化传感特性仿真. 物理学报,
2022, 71(21): 218701.
doi: 10.7498/aps.71.20220722
|
[3] |
惠战强, 高黎明, 刘瑞华, 韩冬冬, 汪伟. 低损耗大带宽双芯负曲率太赫兹光纤偏振分束器. 物理学报,
2022, 71(4): 048702.
doi: 10.7498/aps.71.20211650
|
[4] |
赵大帅, 孙志, 孙兴, 孙怀得, 韩柏. 基于分形理论的微间隙空气放电. 物理学报,
2021, 70(20): 205207.
doi: 10.7498/aps.70.20210362
|
[5] |
惠战强. 低损耗大带宽双芯负曲率太赫兹光纤偏振分束器. 物理学报,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650
|
[6] |
张朋, 刘政, 戴建明, 杨昭荣, 苏付海. 强磁场在ZnCr2Se4中诱导的各向异性太赫兹共振吸收. 物理学报,
2020, 69(20): 207501.
doi: 10.7498/aps.69.20201507
|
[7] |
朱永浩, 黎华, 万文坚, 周涛, 曹俊诚. 三阶分布反馈太赫兹量子级联激光器的远场分布特性. 物理学报,
2017, 66(9): 099501.
doi: 10.7498/aps.66.099501
|
[8] |
汪静丽, 刘洋, 钟凯. 基于领结型多孔光纤的双芯太赫兹偏振分束器. 物理学报,
2017, 66(2): 024209.
doi: 10.7498/aps.66.024209
|
[9] |
行鸿彦, 龚平, 徐伟. 海杂波背景下小目标检测的分形方法. 物理学报,
2012, 61(16): 160504.
doi: 10.7498/aps.61.160504
|
[10] |
刘建丰, 周庆莉, 施宇蕾, 李磊, 赵冬梅, 张存林. 基底对亚波长金属双环结构太赫兹透射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4): 048101.
doi: 10.7498/aps.61.048101
|
[11] |
杨娟, 卞保民, 彭刚, 李振华. 随机信号双参数脉冲模型的分形特征. 物理学报,
2011, 60(1): 010508.
doi: 10.7498/aps.60.010508
|
[12] |
李磊, 周庆莉, 施宇蕾, 赵冬梅, 张存林, 赵昆, 田璐, 赵卉, 宝日玛, 赵嵩卿. 在太赫兹波段的开口共振环的不同开口形状对透过率频谱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1): 019503.
doi: 10.7498/aps.60.019503
|
[13] |
张丽, 刘树堂. 薄板热扩散分形生长的环境干扰控制. 物理学报,
2010, 59(11): 7708-7712.
doi: 10.7498/aps.59.7708
|
[14] |
郑俊娟, 孙刚. 嵌入电介质小球的金属薄片的电磁波透射特性. 物理学报,
2010, 59(6): 4008-4013.
doi: 10.7498/aps.59.4008
|
[15] |
张程宾, 陈永平, 施明恒, 付盼盼, 吴嘉峰. 表面粗糙度的分形特征及其对微通道内层流流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10): 7050-7056.
doi: 10.7498/aps.58.7050
|
[16] |
李 彤, 商朋见. 多重分形在掌纹识别中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8): 4393-4400.
doi: 10.7498/aps.56.4393
|
[17] |
疏学明, 方 俊, 申世飞, 刘勇进, 袁宏永, 范维澄. 火灾烟雾颗粒凝并分形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9): 4466-4471.
doi: 10.7498/aps.55.4466
|
[18] |
刘炳灿, 潘学琴, 任志明. 非线性系数对超晶格透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12): 6595-6599.
doi: 10.7498/aps.55.6595
|
[19] |
刘敬伟, 陈少武, 余金中. 一种分析三维楔脊形光波导与光纤耦合的方法. 物理学报,
2005, 54(1): 6-11.
doi: 10.7498/aps.54.6
|
[20] |
李中新, 金亚秋. 双网格前后向迭代与谱积分法计算分形粗糙面的双站散射与透射. 物理学报,
2002, 51(7): 1403-1411.
doi: 10.7498/aps.51.14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