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欧阳鑫健, 张岩星, 王之龙, 张锋, 陈韦嘉, 庄园, 揭晓, 刘来君, 王大威. 面向铁电相变的机器学习: 基于图卷积神经网络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24, 73(8): 086301.
doi: 10.7498/aps.73.20240156
|
[2] |
叶红军, 王大威, 姜志军, 成晟, 魏晓勇. 钙钛矿结构SnTiO3铁电相变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16, 65(23): 237101.
doi: 10.7498/aps.65.237101
|
[3] |
卢兆信. 参数修改对铁电薄膜相变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11): 116802.
doi: 10.7498/aps.62.116802
|
[4] |
甘永超, 曹万强. 铁电相变中极化与介电性的随机场效应. 物理学报,
2013, 62(12): 127701.
doi: 10.7498/aps.62.127701
|
[5] |
舒明飞, 尚玉黎, 陈威, 曹万强. 核壳结构对弛豫铁电体介电行为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17): 177701.
doi: 10.7498/aps.61.177701
|
[6] |
周志东, 张春祖, 张颖. 外延铁电薄膜相变温度的尺寸效应. 物理学报,
2010, 59(9): 6620-6625.
doi: 10.7498/aps.59.6620
|
[7] |
吕业刚, 梁晓琳, 龚跃球, 郑学军, 刘志壮. 外加电场对铁电薄膜相变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0, 59(11): 8167-8171.
doi: 10.7498/aps.59.8167
|
[8] |
艾树涛, 蔡元贞. 与相变潜热有关的铁电-顺电相界动力学及其尺寸效应. 物理学报,
2006, 55(7): 3721-3724.
doi: 10.7498/aps.55.3721
|
[9] |
向 军, 李莉萍, 苏文辉. 钙钛矿型氧离子导体KNb1-xMgxO3-δ的制备和表征. 物理学报,
2003, 52(6): 1474-1478.
doi: 10.7498/aps.52.1474
|
[10] |
刘鹏, 边小兵, 张良莹, 姚熹. (PbBa)(Zr,Sn,Ti)O_3反铁电/弛豫型铁电相界陶瓷的相变与介电、热释电性质. 物理学报,
2002, 51(7): 1628-1633.
doi: 10.7498/aps.51.1628
|
[11] |
艾树涛, 钟维烈, 王春雷, 王矜奉, 张沛霖. 铁电分子场与Onsager关系. 物理学报,
2002, 51(8): 1739-1742.
doi: 10.7498/aps.51.1739
|
[12] |
艾树涛, 王春雷, 钟维烈, 张沛霖. 关于铁电相变的一个唯象讨论. 物理学报,
2001, 50(5): 910-913.
doi: 10.7498/aps.50.910
|
[13] |
徐卓, 冯玉军, 郑曙光, 金安, 王方林, 姚熹. 等静压和温度诱导的PbLa(Zr,Sn,Ti)O3反铁电陶瓷相变和介电性能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9): 1787-1794.
doi: 10.7498/aps.50.1787
|
[14] |
刘 鹏, 杨同青, 徐 卓, 张良莹, 姚 熹. Pb(Zr,Sn,Ti)O3反铁电陶瓷场诱相变性能的改进. 物理学报,
2000, 49(9): 1852-1858.
doi: 10.7498/aps.49.1852
|
[15] |
刘卫国, 孔令兵, 张良莹, 姚熹. 多晶铁电薄膜的相变——应力和晶粒尺寸效应. 物理学报,
1996, 45(2): 318-323.
doi: 10.7498/aps.45.318
|
[16] |
李景德, 李家宝, 符史流. 时域方法在铁电相变研究中的应用. 物理学报,
1993, 42(4): 674-680.
doi: 10.7498/aps.42.674
|
[17] |
王春雷, 钟维烈, 张沛霖. 有电畴的铁电薄膜中的相变. 物理学报,
1993, 42(10): 1703-1706.
doi: 10.7498/aps.42.1703
|
[18] |
李婷, 秦自楷. 有序-无序型铁电和反铁电相变的格林函数理论. 物理学报,
1988, 37(9): 1406-1414.
doi: 10.7498/aps.37.1406
|
[19] |
胡静竹;陈良辰;王莉君;唐汝明;车荣征. _LiIO_3的等温压缩和高温高压下的相变. 物理学报,
1987, 36(8): 1099-1104.
doi: 10.7498/aps.36.1099
|
[20] |
蓝国祥, 李冠告, 李兵, 王华馥. 钽酸锂铁电相变的喇曼光谱研究. 物理学报,
1981, 30(11): 1548-1553.
doi: 10.7498/aps.30.1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