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闫晓宏, 牛亦杰, 徐红星, 魏红. 单个等离激元纳米颗粒和纳米间隙结构与量子发光体的强耦合. 物理学报,
2022, 71(6): 067301.
doi: 10.7498/aps.71.20211900
|
[2] |
宋彤彤, 罗杰, 赖耘. 赝局域有效介质理论. 物理学报,
2020, 69(15): 154203.
doi: 10.7498/aps.69.20200196
|
[3] |
翟韩豫, 申佳音, 薛迅. 源自弦景观的有效Quintessence. 物理学报,
2019, 68(13): 139501.
doi: 10.7498/aps.68.20190282
|
[4] |
许聪慧, 张国华, 钱志恒, 赵雪丹. 水平激励下颗粒物质的有效质量及耗散功率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6, 65(23): 234501.
doi: 10.7498/aps.65.234501
|
[5] |
李丽君, 来永政, 曹茂永, 刘超, 袁雪梅, 张旭, 管金鹏, 史静, 李晶. 光纤纤芯及包层模有效折射率计算及仿真. 物理学报,
2013, 62(14): 140201.
doi: 10.7498/aps.62.140201
|
[6] |
李倩倩, 陈小刚, 包曙红, 郭军明, 翟丽丽. 非线性柱形涂层复合介质有效的直流-交流电响应. 物理学报,
2013, 62(5): 057201.
doi: 10.7498/aps.62.057201
|
[7] |
黄永平, 赵光普, 肖希, 王藩侯. 部分空间相干光束在非Kolmogorov湍流大气中的有效曲率半径. 物理学报,
2012, 61(14): 144202.
doi: 10.7498/aps.61.144202
|
[8] |
赵丽霞, 张鹤鸣, 胡辉勇, 戴显英, 宣荣喜. 应变Si电子电导有效质量模型. 物理学报,
2010, 59(9): 6545-6548.
doi: 10.7498/aps.59.6545
|
[9] |
陆 地, 颜晓红, 丁建文. 单壁碳纳米管中电子的有效质量. 物理学报,
2004, 53(2): 527-530.
doi: 10.7498/aps.53.527
|
[10] |
高汝伟, 冯维存, 王 标, 陈 伟, 韩广兵, 张 鹏, 刘汉强, 李 卫, 郭永权, 李岫梅.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有效各向异性与矫顽力. 物理学报,
2003, 52(3): 703-707.
doi: 10.7498/aps.52.703
|
[11] |
王殿元, 谢平波, 张慰萍, 楼立人, 夏上达. 稀土离子发光体系中能量传递和迁移模型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2): 329-334.
doi: 10.7498/aps.50.329
|
[12] |
王智河, 曹效文, 陈敬林, 李可斌. YBa2Cu3O7-δ外延薄膜的有效钉扎势. 物理学报,
1998, 47(10): 1720-1726.
doi: 10.7498/aps.47.1720
|
[13] |
赵东焕. 自由电子激光中电子与辐射波相互作用有效时间的分析. 物理学报,
1996, 45(4): 573-579.
doi: 10.7498/aps.45.573
|
[14] |
何开元, 智靖, 熊湘沅, 程力智. Fe-Cu-Nb-Si-B纳米晶体软磁材料中有效磁各向异性的测定. 物理学报,
1993, 42(10): 1691-1695.
doi: 10.7498/aps.42.1691
|
[15] |
王友年, 马腾才, 宫野. 重离子束在热靶中的电子阻止本领与有效电荷数. 物理学报,
1993, 42(4): 631-639.
doi: 10.7498/aps.42.631
|
[16] |
包科达. 含椭球包体多相复合介质电导率的有效介质理论. 物理学报,
1992, 41(5): 833-840.
doi: 10.7498/aps.41.833
|
[17] |
麦振洪, 毛再先, 阳述林. 旋转圆盘下的流场解及熔硅中溶质有效分凝系数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91, 40(6): 935-942.
doi: 10.7498/aps.40.935
|
[18] |
郭常新, 查长生. 用高压显微光谱系统研究(Zn0.85Cd0.15)S:Cu,Al磷光体在流体静压力下施主-受主对的发光. 物理学报,
1983, 32(1): 139-144.
doi: 10.7498/aps.32.139
|
[19] |
李春志. 电子衍射谱分析中的一种有效方法. 物理学报,
1979, 28(3): 314-323.
doi: 10.7498/aps.28.314
|
[20] |
周光召, 黄念宁. 关于μ俘获中有效赝标量耦合项的符号. 物理学报,
1960, 16(2): 70-75.
doi: 10.7498/aps.16.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