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潘子晗, 陈仙辉, 王城, 夏维东. 双温度氩-氮等离子体热力学和输运性质计算. 物理学报,
2021, 70(8): 085201.
doi: 10.7498/aps.70.20202040
|
[2] |
罗菊, 冯国英, 韩敬华, 沈雄, 张丽君, 丁坤艳. 激光等离子体去除微纳颗粒的热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20, 69(8): 084201.
doi: 10.7498/aps.69.20191933
|
[3] |
刘帅, 黄易之, 郭海山, 张永鹏, 杨兰均. 平行轨道加速器等离子体动力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6): 065201.
doi: 10.7498/aps.67.20172403
|
[4] |
蔡继兴, 郭明, 渠旭, 李贺, 金光勇.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的气体动力学和燃烧波扩展速度研究. 物理学报,
2017, 66(9): 094202.
doi: 10.7498/aps.66.094202
|
[5] |
汤文辉, 徐彬彬, 冉宪文, 徐志宏. 高温等离子体的状态方程及其热力学性质. 物理学报,
2017, 66(3): 030505.
doi: 10.7498/aps.66.030505
|
[6] |
喻晓, 沈杰, 钟昊玟, 屈苗, 张洁, 张高龙, 张小富, 颜莎, 乐小云. 强脉冲离子束辐照薄金属靶的热力学过程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17): 175204.
doi: 10.7498/aps.64.175204
|
[7] |
王伟宗, 吴翊, 荣命哲, 杨飞. 局域热力学平衡态空气电弧等离子体输运参数计算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10): 105201.
doi: 10.7498/aps.61.105201
|
[8] |
黄俊, 孙顺凯, 肖德龙, 丁宁, 宁成, 张扬, 薛创. 丝阵Z箍缩早期消融等离子体动力学的二维数值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9): 6351-6361.
doi: 10.7498/aps.59.6351
|
[9] |
於陆勒, 盛政明, 张 杰. 均匀等离子体光栅的色散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457-6464.
doi: 10.7498/aps.57.6457
|
[10] |
田杨萌, 王彩霞, 姜 明, 程新路, 杨向东. 惰性物质等离子体物态方程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0): 5698-5703.
doi: 10.7498/aps.56.5698
|
[11] |
宋海峰, 刘海风. 金属铍热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5): 2833-2837.
doi: 10.7498/aps.56.2833
|
[12] |
王红艳, 段文山. 对含有非热力学平衡离子的尘埃等离子体中孤波特性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7): 3977-3983.
doi: 10.7498/aps.56.3977
|
[13] |
郑志远, 鲁 欣, 张 杰, 郝作强, 远晓辉, 王兆华. 激光等离子体动量转换效率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1): 192-196.
doi: 10.7498/aps.54.192
|
[14] |
朱志艳, 朱正和, 高 涛, 蒋 刚. 金等离子体中Au48+—Au52+平衡分布的统计热力学研究 . 物理学报,
2004, 53(10): 3330-3335.
doi: 10.7498/aps.53.3330
|
[15] |
李俊峰, 曹金祥, 张传宝, 宋法伦. 混沌动力学方法在等离子体尾迹流场研究中的应用. 物理学报,
2002, 51(7): 1542-1548.
doi: 10.7498/aps.51.1542
|
[16] |
梁芳营. 高温超导体的热力学性质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4): 898-901.
doi: 10.7498/aps.51.898
|
[17] |
刘祖黎, 宋文栋, 魏合林, 李再光. 直流辉光放电等离子体轴向动力学过程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92, 41(1): 56-61.
doi: 10.7498/aps.41.56
|
[18] |
徐至展, 李安民, 陈时胜, 林礼煌, 梁向春, 欧阳斌, 毕无忌, 何兴法, 殷光裕, 张树干, 潘成明. 激光加热等离子体研究. 物理学报,
1981, 30(8): 1077-1084.
doi: 10.7498/aps.30.1077
|
[19] |
浓密等离子体焦点研究小组. 浓密等离子体焦点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75, 24(5): 309-316.
doi: 10.7498/aps.24.309
|
[20] |
程开甲. 内耗的热力学研究(Ⅰ). 物理学报,
1955, 11(2): 163-178.
doi: 10.7498/aps.11.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