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宋建军, 张龙强, 陈雷, 周亮, 孙雷, 兰军峰, 习楚浩, 李家豪. 基于晶向优化和Sn合金化技术的一种2.45 G弱能量微波无线输能用Ge基肖特基二极管. 物理学报,
2021, 70(10): 108401.
doi: 10.7498/aps.70.20201674
|
[2] |
季曾超, 陈仕修, 高深, 陈俊, 田微. 真空二极管辐射微波的机理分析. 物理学报,
2016, 65(14): 145202.
doi: 10.7498/aps.65.145202
|
[3] |
陈依新, 沈光地, 韩金茹, 李建军, 郭伟玲. 不同表面结构的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效率与寿命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 545-549.
doi: 10.7498/aps.59.545
|
[4] |
李建军, 杨臻, 韩军, 邓军, 邹德恕, 康玉柱, 丁亮, 沈光地. 用于POF的高性能共振腔发光二极管. 物理学报,
2009, 58(9): 6304-6307.
doi: 10.7498/aps.58.6304
|
[5] |
马丽, 高勇. 半超结SiGe高压快速软恢复开关二极管. 物理学报,
2009, 58(1): 529-535.
doi: 10.7498/aps.58.529
|
[6] |
李炳乾, 郑同场, 夏正浩. GaN基蓝光发光二极管正向电压温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0): 7189-7193.
doi: 10.7498/aps.58.7189
|
[7] |
杨丽侠, 杜 磊, 包军林, 庄奕琪, 陈晓东, 李群伟, 张 莹, 赵志刚, 何 亮. 60Co γ-射线辐照对肖特基二极管1/f噪声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9): 5869-5874.
doi: 10.7498/aps.57.5869
|
[8] |
黄文波, 曾文进, 王 藜, 彭俊彪. 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的负电容效应. 物理学报,
2008, 57(9): 5983-5988.
doi: 10.7498/aps.57.5983
|
[9] |
顾晓玲, 郭 霞, 吴 迪, 李一博, 沈光地. 表面InGaN厚度对GaN基发光二极管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2): 1220-1223.
doi: 10.7498/aps.57.1220
|
[10] |
王艳新, 张琦锋, 孙 晖, 常艳玲, 吴锦雷. ZnO纳米线二极管发光器件制备及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2): 1141-1144.
doi: 10.7498/aps.57.1141
|
[11] |
孙 晖, 张琦锋, 吴锦雷. 基于氧化锌纳米线的紫外发光二极管. 物理学报,
2007, 56(6): 3479-3482.
doi: 10.7498/aps.56.3479
|
[12] |
张剑铭, 邹德恕, 刘思南, 徐 晨, 沈光地. 新型全方位反射铝镓铟磷薄膜发光二极管. 物理学报,
2007, 56(5): 2905-2909.
doi: 10.7498/aps.56.2905
|
[13] |
黄文波, 彭俊彪. 高分子发光二极管载流子注入过程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5): 2974-2978.
doi: 10.7498/aps.56.2974
|
[14] |
胡 瑾, 杜 磊, 庄奕琪, 包军林, 周 江. 发光二极管可靠性的噪声表征. 物理学报,
2006, 55(3): 1384-1389.
doi: 10.7498/aps.55.1384
|
[15] |
刘乃鑫, 王怀兵, 刘建平, 牛南辉, 韩 军, 沈光地. p型氮化镓的低温生长及发光二极管器件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3): 1424-1429.
doi: 10.7498/aps.55.1424
|
[16] |
孙可煦, 江少恩, 易荣清, 崔延莉, 丁永坤, 刘慎业. X射线二极管时间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1): 68-75.
doi: 10.7498/aps.55.68
|
[17] |
易明銧. 非线性偏置条件下隧道二极管中的触发振荡. 物理学报,
1974, 23(5): 23-42.
doi: 10.7498/aps.23.23
|
[18] |
邵式平. 某些锗隧道二极管的老化现象. 物理学报,
1965, 21(9): 1697-1699.
doi: 10.7498/aps.21.1697
|
[19] |
续競存, 卓济苍. 双扩散参量二极管的串联电阻及截止频率. 物理学报,
1964, 20(6): 540-549.
doi: 10.7498/aps.20.540
|
[20] |
续競存, 卓济苍. 台式扩散参量二极管的串联电阻及截止频率. 物理学报,
1964, 20(4): 327-336.
doi: 10.7498/aps.20.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