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刘野, 陈寿万, 郭建友. 复标度方法对原子核单粒子共振态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11): 112101.
doi: 10.7498/aps.61.112101
|
[2] |
孟杰. 转动原子核的对关联变化. 物理学报,
1993, 42(3): 368-372.
doi: 10.7498/aps.42.368
|
[3] |
汪克林. 关于超纲链方法中无规相近似的讨论. 物理学报,
1988, 37(5): 727-734.
doi: 10.7498/aps.37.727
|
[4] |
苏肇冰, 于渌, 周光召. 原子核费密多体系统平均场近似的推广. 物理学报,
1984, 33(7): 999-1007.
doi: 10.7498/aps.33.999
|
[5] |
徐躬耦, 王顺金, 刘敦桓, 杨亚天, 毛铭德. 生成坐标方法与原子核集体运动(Ⅱ)——偶-偶原子核的多极激发和对激发. 物理学报,
1976, 25(3): 226-234.
doi: 10.7498/aps.25.226
|
[6] |
吴式枢. 关于无规位相近似法与推广的组态混合法的一点注记. 物理学报,
1966, 22(4): 498-502.
doi: 10.7498/aps.22.498
|
[7] |
吴式枢. 高阶无规位相近似法与格林函数方法. 物理学报,
1966, 22(3): 377-380.
doi: 10.7498/aps.22.377
|
[8] |
吴式枢. 变分法与无规及高阶无规位相近似法Ⅱ. 物理学报,
1965, 21(3): 674-676.
doi: 10.7498/aps.21.674
|
[9] |
吴式枢. 变分法与无规及高阶无规位相近似法(Ⅰ). 物理学报,
1965, 21(1): 12-18.
doi: 10.7498/aps.21.12
|
[10] |
杨国琛. 关于原子核的gR因子. 物理学报,
1963, 19(12): 771-781.
doi: 10.7498/aps.19.771
|
[11] |
张历宁, 戴元本. 原子核中μ介子的辐射俘获. 物理学报,
1961, 17(1): 41-44.
doi: 10.7498/aps.17.41
|
[12] |
陆祖荫, 孙汉城, 刘惠长, 何泽慧. 原子核乳胶核-2、核-2载硼、核-2载锂、核-3、核-4、核-5的制备方法和特性. 物理学报,
1959, 15(3): 139-144.
doi: 10.7498/aps.15.139
|
[13] |
储连元, 王德焴, 于敏. 满壳层外一个粒子原子核的能级. 物理学报,
1959, 15(8): 447-448.
doi: 10.7498/aps.15.447
|
[14] |
曾谨言, 张庆营, 杨立铭. 原子核的转动惯量和gR因子. 物理学报,
1959, 15(10): 565-574.
doi: 10.7498/aps.15.565
|
[15] |
于敏, 张宗烨, 余友文. 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 物理学报,
1959, 15(8): 397-419.
doi: 10.7498/aps.15.397
|
[16] |
于敏, 邓稼先, 周孝谦, 李扬国. 轻原子核的变形. 物理学报,
1958, 14(6): 449-468.
doi: 10.7498/aps.14.449
|
[17] |
何国柱. 电子和X射线激发原子核. 物理学报,
1958, 14(4): 289-299.
doi: 10.7498/aps.14.289
|
[18] |
李整武. 轻原子核的质量. 物理学报,
1957, 13(1): 30-57.
doi: 10.7498/aps.13.30
|
[19] |
朱洪元. 杨诺赛波动方程作为原子核或元粒子理论的数学形式. 物理学报,
1956, 12(1): 29-40.
doi: 10.7498/aps.12.29
|
[20] |
赵忠尧, 龚祖同. 丙种镭辐射和原子核的作用. 物理学报,
1934, 1(2): 56-65.
doi: 10.7498/aps.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