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夏金戈, 李伟峰, 方基宇, 牛中明. 原子核β衰变寿命经验公式. 物理学报,
2024, 73(6): 062301.
doi: 10.7498/aps.73.20231653
|
[2] |
焦宝宝. 基于原子核密度的核电荷半径新关系. 物理学报,
2023, 72(11): 112101.
doi: 10.7498/aps.72.20230126
|
[3] |
董建敏, 李君清, 苏昕宁, 王艳召, 张鸿飞, 左维. 致密天体中电子气体对原子核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4): 2294-2299.
doi: 10.7498/aps.58.2294
|
[4] |
李文飞, 徐瑚珊, 张丰收, 李剑锋, 陈列文. 原子核多重碎裂中同位旋相分比的产生机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8): 1700-1705.
doi: 10.7498/aps.51.1700
|
[5] |
张东海, 孙汉城. 60 A GeV16O原子核在核乳胶中的电磁离解. 物理学报,
2000, 49(10): 1938-1946.
doi: 10.7498/aps.49.1938
|
[6] |
孟杰. 转动原子核的对关联变化. 物理学报,
1993, 42(3): 368-372.
doi: 10.7498/aps.42.368
|
[7] |
王广厚. 15N原子核共振反应及Pd中的氢剖析. 物理学报,
1984, 33(1): 53-57.
doi: 10.7498/aps.33.53
|
[8] |
鲍诚光. 小变形原子核中的相干效应. 物理学报,
1965, 21(3): 531-541.
doi: 10.7498/aps.21.531
|
[9] |
杨国琛. 关于原子核的gR因子. 物理学报,
1963, 19(12): 771-781.
doi: 10.7498/aps.19.771
|
[10] |
. 轻原子核中的超流效应. 物理学报,
1963, 19(6): 360-369.
doi: 10.7498/aps.19.360
|
[11] |
周光召, 戴元本. μ介子与轻原子核散射时的反冲效应. 物理学报,
1960, 16(2): 76-80.
doi: 10.7498/aps.16.76
|
[12] |
彭宏安, 夏宇正, 黄世益, 曹亨道. μ-介子在Be7原子核上的俘获. 物理学报,
1960, 16(7): 379-385.
doi: 10.7498/aps.16.379
|
[13] |
朱家珍, 周光召, 彭宏安. μ-介子在He3原子核上的俘获. 物理学报,
1960, 16(2): 61-69.
doi: 10.7498/aps.16.61
|
[14] |
何泽慧, 陆祖荫, 孙汉城. 为原子核科学研究用的原子核乳膠核-2,核-3,制备方法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59, 15(3): 131-138.
doi: 10.7498/aps.15.131
|
[15] |
戴元本, 冼鼎昌, 何祚庥, 朱洪元. μ介子为质子所辐射俘获. 物理学报,
1959, 15(5): 262-268.
doi: 10.7498/aps.15.262
|
[16] |
周光召, В.马耶夫斯基. 普适费米弱相互作用理论及μ-介子在原子核上的俘获. 物理学报,
1959, 15(7): 377-388.
doi: 10.7498/aps.15.377
|
[17] |
于敏, 邓稼先, 周孝谦, 李扬国. 轻原子核的变形. 物理学报,
1958, 14(6): 449-468.
doi: 10.7498/aps.14.449
|
[18] |
李整武. 轻原子核的质量. 物理学报,
1957, 13(1): 30-57.
doi: 10.7498/aps.13.30
|
[19] |
郑仁圻;吕敏;萧健 ;王淦昌. 在云室中观察到的一个K_介子的产生及其核俘获. 物理学报,
1956, 12(4): 376-378.
doi: 10.7498/aps.12.376
|
[20] |
赵忠尧, 龚祖同. 丙种镭辐射和原子核的作用. 物理学报,
1934, 1(2): 56-65.
doi: 10.7498/aps.1.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