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夏金戈, 李伟峰, 方基宇, 牛中明. 原子核β衰变寿命经验公式. 物理学报,
2024, 73(6): 062301.
doi: 10.7498/aps.73.20231653
|
[2] |
焦宝宝. 基于原子核密度的核电荷半径新关系. 物理学报,
2023, 72(11): 112101.
doi: 10.7498/aps.72.20230126
|
[3] |
刘野, 陈寿万, 郭建友. 复标度方法对原子核单粒子共振态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11): 112101.
doi: 10.7498/aps.61.112101
|
[4] |
李文飞, 徐瑚珊, 张丰收, 李剑锋, 陈列文. 原子核多重碎裂中同位旋相分比的产生机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8): 1700-1705.
doi: 10.7498/aps.51.1700
|
[5] |
孟杰. 转动原子核的对关联变化. 物理学报,
1993, 42(3): 368-372.
doi: 10.7498/aps.42.368
|
[6] |
徐躬耦, 王顺金, 刘敦桓, 杨亚天, 毛铭德. 生成坐标方法与原子核集体运动(Ⅱ)——偶-偶原子核的多极激发和对激发. 物理学报,
1976, 25(3): 226-234.
doi: 10.7498/aps.25.226
|
[7] |
杨国琛. 关于原子核的gR因子. 物理学报,
1963, 19(12): 771-781.
doi: 10.7498/aps.19.771
|
[8] |
张历宁, 戴元本. 原子核中μ介子的辐射俘获. 物理学报,
1961, 17(1): 41-44.
doi: 10.7498/aps.17.41
|
[9] |
周光召, 戴元本. μ介子与轻原子核散射时的反冲效应. 物理学报,
1960, 16(2): 76-80.
doi: 10.7498/aps.16.76
|
[10] |
梁春田, 胡堂视, 陈晓天, 余友文, 于敏. 关于Pb208附近原子核的γ跃迁(Ⅰ)——E2和E3跃迁. 物理学报,
1960, 16(1): 36-44.
doi: 10.7498/aps.16.36
|
[11] |
朱家珍, 周光召, 彭宏安. μ-介子在He3原子核上的俘获. 物理学报,
1960, 16(2): 61-69.
doi: 10.7498/aps.16.61
|
[12] |
于敏, 张宗烨, 余友文. 关于原子核独立粒子结构的力学基础. 物理学报,
1959, 15(8): 397-419.
doi: 10.7498/aps.15.397
|
[13] |
于敏. 关于重原子核的壳结构理论. 物理学报,
1959, 15(8): 420-439.
doi: 10.7498/aps.15.420
|
[14] |
曾谨言, 张庆营, 杨立铭. 原子核的转动惯量和gR因子. 物理学报,
1959, 15(10): 565-574.
doi: 10.7498/aps.15.565
|
[15] |
陆祖荫, 孙汉城, 刘惠长, 何泽慧. 原子核乳胶核-2、核-2载硼、核-2载锂、核-3、核-4、核-5的制备方法和特性. 物理学报,
1959, 15(3): 139-144.
doi: 10.7498/aps.15.139
|
[16] |
储连元. 原子核内的自旋轨道耦合. 物理学报,
1958, 14(6): 469-478.
doi: 10.7498/aps.14.469
|
[17] |
何国柱. 电子和X射线激发原子核. 物理学报,
1958, 14(4): 289-299.
doi: 10.7498/aps.14.289
|
[18] |
于敏, 邓稼先, 周孝谦, 李扬国. 轻原子核的变形. 物理学报,
1958, 14(6): 449-468.
doi: 10.7498/aps.14.449
|
[19] |
李整武. 轻原子核的质量. 物理学报,
1957, 13(1): 30-57.
doi: 10.7498/aps.13.30
|
[20] |
黄长风. 照相膠板术确定重原子核本性的方法. 物理学报,
1951, 8(3): 183-194.
doi: 10.7498/aps.8.1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