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胡裕栋, 宋丽军, 王晨曦, 张沛, 周静, 李刚, 张鹏飞, 张天才. 基于纳米光纤的光学法布里-珀罗谐振腔腔内模场的表征. 物理学报,
2022, 71(23): 234203.
doi: 10.7498/aps.71.20221538
|
[2] |
王雅君, 王俊萍, 张文慧, 李瑞鑫, 田龙, 郑耀辉. 光学谐振腔的传输特性. 物理学报,
2021, 70(20): 204202.
doi: 10.7498/aps.70.20210234
|
[3] |
朱一帆, 耿滔. 谐振腔内的高质量圆对称艾里光束的产生方法. 物理学报,
2020, 69(1): 014205.
doi: 10.7498/aps.69.20191088
|
[4] |
王维, 高社生, 孟阳. 型谐振腔结构的光学透射特性. 物理学报,
2017, 66(1): 017301.
doi: 10.7498/aps.66.017301
|
[5] |
刘俊, 张天恩, 张伟, 雷龙海, 薛晨阳, 张文栋, 唐军. 平面环形谐振腔微光学陀螺结构设计与优化. 物理学报,
2015, 64(10): 107802.
doi: 10.7498/aps.64.107802
|
[6] |
崔立红, 赵维宁, 颜昌翔. 高斯光束与谐振腔基模模式光路谐振匹配的分析与校准. 物理学报,
2015, 64(22): 224211.
doi: 10.7498/aps.64.224211
|
[7] |
刘建华, 唐军, 商成龙, 张伟, 毕钰, 翟陈婷, 郭泽彬, 王明焕, 郭浩, 钱坤, 刘俊, 薛晨阳. 面向谐振式微光学陀螺应用的球形谐振腔DQ乘积优化. 物理学报,
2015, 64(15): 154206.
doi: 10.7498/aps.64.154206
|
[8] |
刘 崇, 葛剑虹, 项 震, 陈 军. 热透镜的球差效应对大基模体积激光谐振腔模式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3): 1704-1708.
doi: 10.7498/aps.57.1704
|
[9] |
吴 坚. AlInGaAs垂直谐振腔顶面发射半导体激光器横向温度效应的解析热模型及其表征. 物理学报,
2006, 55(11): 5848-5854.
doi: 10.7498/aps.55.5848
|
[10] |
陆璇辉, 黄凯凯. 衍射光学元件改善激光谐振腔输出特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8): 1409-1414.
doi: 10.7498/aps.50.1409
|
[11] |
张光寅, 宋 峰, 冯 衍, 许京军. 可自适应补偿热透镜效应的固体激光谐振腔. 物理学报,
2000, 49(8): 1495-1498.
doi: 10.7498/aps.49.1495
|
[12] |
刘劲松, 梁昌洪, 安毓英, 李铭华, 金婵, 徐玉恒, 吴仲康. 掺杂铌酸锂双相位共轭镜光学谐振腔的最佳抽运比. 物理学报,
1995, 44(8): 1217-1221.
doi: 10.7498/aps.44.1217
|
[13] |
曹清, 罗治江, 张为俊, 夏宇兴. 动态热不敏感谐振腔分析. 物理学报,
1993, 42(9): 1452-1458.
doi: 10.7498/aps.42.1452
|
[14] |
李世忱, 倪文俊, 杨巍, 胡国绛, 张润. 低热敏激光谐振腔理论和实验. 物理学报,
1989, 38(4): 567-572.
doi: 10.7498/aps.38.567
|
[15] |
张卫平, 谭维翰. 激光腔内压缩态光的产生. 物理学报,
1988, 37(11): 1767-1774.
doi: 10.7498/aps.37.1767
|
[16] |
李先枢, 徐家进. 轴对称光学无源谐振腔各阶横模的系列计算. 物理学报,
1986, 35(8): 1087-1090.
doi: 10.7498/aps.35.1087
|
[17] |
李先枢. 光学无源谐振腔的矩阵理论(柱坐标)(Ⅰ)——自洽场矩阵方程. 物理学报,
1983, 32(8): 990-1001.
doi: 10.7498/aps.32.990
|
[18] |
李先枢, 高燕球, 陈志恬, 冯镇业. 光学无源谐振腔的矩阵理论(柱坐标)(Ⅱ)——轴对称稳定光学无源谐振腔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83, 32(8): 1002-1016.
doi: 10.7498/aps.32.1002
|
[19] |
刘建邦. 共焦不稳定光学谐振腔的解析解. 物理学报,
1980, 29(9): 1231-1236.
doi: 10.7498/aps.29.1231
|
[20] |
方洪烈. 多元件谐振腔的正则描述. 物理学报,
1979, 28(3): 430-434.
doi: 10.7498/aps.28.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