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锦芳, 任雅娜, 王军民, 杨保东. 铯原子激发态双色偏振光谱. 物理学报,
2019, 68(11): 113201.
doi: 10.7498/aps.68.20181872
|
[2] |
赵健东, 辛洁. 高激发态原子间的范德瓦尔斯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14, 63(13): 133201.
doi: 10.7498/aps.63.133201
|
[3] |
赵艳红, 戴长建, 野仕伟. Sm原子的偶宇称高激发态的光谱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3): 033201.
doi: 10.7498/aps.61.033201
|
[4] |
赵健东, 辛洁. 高激发态原子的相干效应. 物理学报,
2012, 61(19): 193302.
doi: 10.7498/aps.61.193302
|
[5] |
蒋利娟, 张现周, 马欢强, 贾光瑞, 张永慧, 夏立华. 啁啾微波场中里德伯钠原子高激发态的布居跃迁. 物理学报,
2012, 61(4): 043101.
doi: 10.7498/aps.61.043101
|
[6] |
高双红, 任兆玉, 郭平, 郑继明, 杜恭贺, 万丽娟, 郑琳琳. 石墨烯量子点的磁性及激发态性质. 物理学报,
2011, 60(4): 047105.
doi: 10.7498/aps.60.047105
|
[7] |
朱婧晶, 苟秉聪. 类氦离子高双激发态电子关联效应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8): 5285-5290.
doi: 10.7498/aps.58.5285
|
[8] |
肖颖, 戴长建, 赵洪英, 秦文杰. 铕原子奇宇称高激发态共振电离光谱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5): 3071-3077.
doi: 10.7498/aps.58.3071
|
[9] |
贺黎明, 杨 樾, 陆 慧. 原子实极化效应和钠原子s系列高Rydberg态能级寿命的计算. 物理学报,
2003, 52(6): 1385-1389.
doi: 10.7498/aps.52.1385
|
[10] |
王 谨, 胡正发, 张登玉, 詹明生. Rb原子激发态碰撞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1998, 47(8): 1265-1271.
doi: 10.7498/aps.47.1265
|
[11] |
沈异凡, 李万兴. 激发态钠原子间的碰撞能量合并. 物理学报,
1996, 45(1): 29-36.
doi: 10.7498/aps.45.29
|
[12] |
沈异凡, 李万兴. 激发态铯原子间的碰撞能量转移. 物理学报,
1993, 42(11): 1766-1773.
doi: 10.7498/aps.42.1766
|
[13] |
潘广炎, 杨锋, 李大万, 刘占稳, 张文, 徐谦, 刘惠萍, 赵孟春. 高电荷态离子N6+与He原子碰撞激发过程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1992, 41(2): 228-232.
doi: 10.7498/aps.41.228
|
[14] |
文根旺. 量子激发态最陡下降微扰理论. 物理学报,
1991, 40(9): 1388-1395.
doi: 10.7498/aps.40.1388
|
[15] |
鲍敏琪, 仝晓民, 李家明. 离化态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物理学报,
1989, 38(11): 1802-1808.
doi: 10.7498/aps.38.1802
|
[16] |
徐雷, 赵有源, 王国益, 王兆永. Al原子高激发态nf2F光谱与Stark效应观察. 物理学报,
1989, 38(10): 1658-1664.
doi: 10.7498/aps.38.1658
|
[17] |
于德洪, 杨锋, 雷子明, 潘广炎, 刘家瑞. 电子与原子He,Ar碰撞过程中激发态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1988, 37(12): 1965-1971.
doi: 10.7498/aps.37.1965
|
[18] |
刘磊, 李家明. Fr原子的激发态结构. 物理学报,
1988, 37(12): 2053-2056.
doi: 10.7498/aps.37.2053
|
[19] |
李白文, 李名生. Li原子激发态的电子关联计算. 物理学报,
1986, 35(8): 1055-1061.
doi: 10.7498/aps.35.1055
|
[20] |
梁晓玲, 李家明. 激发态原子振子强度密度极小点. 物理学报,
1985, 34(11): 1479-1487.
doi: 10.7498/aps.34.14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