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赖志慧, 冷永刚, 范胜波. 级联双稳Duffing系统的随机共振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7): 070503.
doi: 10.7498/aps.62.070503
|
[2] |
吴亚敏, 陈国庆. 梯度颗粒复合介质的光学双稳. 物理学报,
2010, 59(1): 592-596.
doi: 10.7498/aps.59.592
|
[3] |
吴亚敏, 陈国庆. 带壳颗粒复合介质光学双稳的温度效应. 物理学报,
2009, 58(3): 2056-2060.
doi: 10.7498/aps.58.2056
|
[4] |
陈国庆, 吴亚敏, 陆兴中. 金属/电介质颗粒复合介质光学双稳的温度效应. 物理学报,
2007, 56(2): 1146-1151.
doi: 10.7498/aps.56.1146
|
[5] |
冷永刚, 王太勇, 郭 焱, 吴振勇. 双稳随机共振参数特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 30-35.
doi: 10.7498/aps.56.30
|
[6] |
宁丽娟, 徐 伟. 光学双稳系统中的随机共振. 物理学报,
2007, 56(4): 1944-1947.
doi: 10.7498/aps.56.1944
|
[7] |
陈 峻, 刘正东, 尤素萍. 准Λ型四能级原子系统中的烧孔和光学双稳现象. 物理学报,
2006, 55(12): 6410-6413.
doi: 10.7498/aps.55.6410
|
[8] |
李治宇, 周建英. 二维排列共振吸收介质的光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2): 677-681.
doi: 10.7498/aps.55.677
|
[9] |
陆兴中, 高 雷. 颗粒复合介质在高温下的光学双稳特性. 物理学报,
2004, 53(12): 4373-4377.
doi: 10.7498/aps.53.4373
|
[10] |
杨苏辉, 张汉壮, 国秀珍, 王 冬, 高锦岳. 激光场的线宽对双光子电磁感应光透明及共振吸收增强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8, 47(6): 931-937.
doi: 10.7498/aps.47.931
|
[11] |
龚尚庆, 徐至展, 潘少华, 杨国桢. 利用带模型探讨染料环形腔系统的光学双稳特性. 物理学报,
1994, 43(12): 1979-1986.
doi: 10.7498/aps.43.1979
|
[12] |
董顺乐, 梅良模. 分子多光子共振吸收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1993, 42(7): 1074-1078.
doi: 10.7498/aps.42.1074
|
[13] |
盛政明, 马锦秀, 徐至展. 光在等离子体中的共振吸收解析研究. 物理学报,
1991, 40(10): 1632-1637.
doi: 10.7498/aps.40.1632
|
[14] |
欧发, 邓文基. 光学双稳性临界点的相变行为. 物理学报,
1990, 39(6): 90-97.
doi: 10.7498/aps.39.90
|
[15] |
谭维翰, 余文炎, 林尊琪, 毕无忌, 邓锡铭. 由自聚焦细丝引起的共振吸收. 物理学报,
1986, 35(4): 535-539.
doi: 10.7498/aps.35.535
|
[16] |
徐至展, 余玮. 共振吸收的场结构与密度轮廓变陡. 物理学报,
1983, 32(11): 1383-1391.
doi: 10.7498/aps.32.1383
|
[17] |
叶佩弦, 张绮香. 双光子共振介质光学双稳特性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1982, 31(6): 779-793.
doi: 10.7498/aps.31.779
|
[18] |
范俊颖, 吴存恺, 王志英. 共振吸收增强的四波混频理论. 物理学报,
1980, 29(7): 897-904.
doi: 10.7498/aps.29.897
|
[19] |
吴存恺, 范俊颖. 在钕玻璃中双光子共振吸收引起的非线性折射率. 物理学报,
1979, 28(5): 150-152.
doi: 10.7498/aps.28.150
|
[20] |
杨约翰. 自中子共振吸收导出原子核能准之平均间隔. 物理学报,
1947, 7(1): 1-8.
doi: 10.7498/aps.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