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宇, 盛玉韬, 杨义峰. 重费米子超导理论和材料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21, 70(1): 017402.
doi: 10.7498/aps.70.20201418
|
[2] |
孟达, 从鑫, 冷宇辰, 林妙玲, 王佳宏, 喻彬璐, 刘雪璐, 喻学锋, 谭平恒. 黑磷的多声子共振拉曼散射. 物理学报,
2020, 69(16): 167803.
doi: 10.7498/aps.69.20200696
|
[3] |
王德鑫, 那仁满都拉. 耦合双泡声空化特性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3): 037802.
doi: 10.7498/aps.67.20171805
|
[4] |
华钰超, 曹炳阳. 多约束纳米结构的声子热导率模型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14): 146501.
doi: 10.7498/aps.64.146501
|
[5] |
王孟舟, 姜永恒, 刘天元, 孙成林, 里佐威. 络合物形成对电子-声子耦合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7802.
doi: 10.7498/aps.62.187802
|
[6] |
李斌, 邢钟文, 刘楣. LiFeAs超导体中磁性与声子软化. 物理学报,
2011, 60(7): 077402.
doi: 10.7498/aps.60.077402
|
[7] |
冯胜奇, 方海, 邱庆春. 在群论框架下电子三重态与声子耦合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1): 017105.
doi: 10.7498/aps.60.017105
|
[8] |
易林. 电-声超导电性的对称理论. 物理学报,
1994, 43(9): 1523-1530.
doi: 10.7498/aps.43.1523
|
[9] |
石云龙, 聂一行, 陈鸿, 吴翔. 量子隧道态-声子耦合系统的变分法研究. 物理学报,
1992, 41(9): 1499-1503.
doi: 10.7498/aps.41.1499
|
[10] |
张包铮, 李宇新, 林美荣, 陈文驹. 多声子无辐射弛豫速率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1990, 39(2): 261-269.
doi: 10.7498/aps.39.261
|
[11] |
刘福绥, 范希庆, 刘砚章, 王淮生, 阮英超. 电子多声子作用对散射时间的效应. 物理学报,
1989, 38(1): 154-158.
doi: 10.7498/aps.38.154
|
[12] |
张玉爱, 江德生, 许振嘉. InP的多声子红外吸收. 物理学报,
1986, 35(7): 905-913.
doi: 10.7498/aps.35.905
|
[13] |
黄昆, 刘东源. 最陡下降法和多声子跃迁的多频模型. 物理学报,
1985, 34(6): 709-714.
doi: 10.7498/aps.34.709
|
[14] |
卫崇德, 赵士平, 薛立新. 声子注入下超导锡膜的非均匀态. 物理学报,
1985, 34(10): 1368-1372.
doi: 10.7498/aps.34.1368
|
[15] |
杨振青. 一维互作用扭折-声子气体的统计理论. 物理学报,
1981, 30(3): 389-400.
doi: 10.7498/aps.30.389
|
[16] |
李宏成. 有效声子谱对超导体临界温度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79, 28(1): 104-116.
doi: 10.7498/aps.28.104
|
[17] |
吉光达;蔡俊道. 关于强耦合超导体临界温度公式的讨论. 物理学报,
1979, 28(4): 571-580.
doi: 10.7498/aps.28.571
|
[18] |
张裕恒. 强耦合超导薄膜的临界场. 物理学报,
1979, 28(6): 883-886.
doi: 10.7498/aps.28.883
|
[19] |
李综, 卞震, 习成. 三套层子理论中的新强子态. 物理学报,
1975, 24(5): 372-374.
doi: 10.7498/aps.24.372
|
[20] |
方励之, 区智. 强耦合的动力学Jahn-Teller效应理论. 物理学报,
1966, 22(4): 471-486.
doi: 10.7498/aps.22.4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