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建强, 秦彦军, 方峥, 范晓珍, 杨慧雅, 邝富丽, 翟耀, 苗艳龙, 赵梓翔, 何佳俊, 叶慧群, 方允樟. Fe基合金应力感生不可逆磁各向异性机理. 物理学报,
2022, 71(24): 247501.
doi: 10.7498/aps.71.20221509
|
[2] |
张荣, 卢灿灿, 李倩文, 刘伟, 白龙. 线性不可逆热力学框架下一个无限尺寸热源而有限尺寸冷源的制冷机的性能分析. 物理学报,
2018, 67(4): 040502.
doi: 10.7498/aps.67.20172010
|
[3] |
徐红梅, 金永镐, 金璟璇. 基于符号动力学的开关变换器时间不可逆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14, 63(13): 130502.
doi: 10.7498/aps.63.130502
|
[4] |
张梅, 王俊. 基于改进的符号相对熵的脑电信号时间不可逆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3): 038701.
doi: 10.7498/aps.62.038701
|
[5] |
侯凤贞, 黄晓林, 庄建军, 霍铖宇, 宁新宝. 多尺度策略和替代数据检验——HRV时间不可逆性分析的两个要素. 物理学报,
2012, 61(22): 220507.
doi: 10.7498/aps.61.220507
|
[6] |
沈韡, 王俊. 基于符号相对熵的心电信号时间不可逆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11, 60(11): 118702.
doi: 10.7498/aps.60.118702
|
[7] |
王秀梅, 何济洲, 何弦, 肖宇玲. 非线性二极管系统构成的不可逆热机性能特征分析. 物理学报,
2010, 59(7): 4460-4465.
doi: 10.7498/aps.59.4460
|
[8] |
戴 俊, 褚翔升, 何大韧. 不连续不可逆二维映象的动力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06, 55(8): 3979-3984.
doi: 10.7498/aps.55.3979
|
[9] |
那仁满都拉. 色散长波方程和变形色散水波方程特殊形状的多孤子解. 物理学报,
2002, 51(8): 1671-1674.
doi: 10.7498/aps.51.1671
|
[10] |
卢竞, 颜家壬. 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多孤子解. 物理学报,
2002, 51(7): 1428-1433.
doi: 10.7498/aps.51.1428
|
[11] |
丁晓玲, 王健, 王旭明, 何大韧. 一类不可逆保守系统中的混沌类吸引子. 物理学报,
2002, 51(3): 482-486.
doi: 10.7498/aps.51.482
|
[12] |
薛 郁, 陈光旨. 在源作用下的n体不可逆聚集过程集团尺寸分布. 物理学报,
1999, 48(6): 1003-1010.
doi: 10.7498/aps.48.1003
|
[13] |
张解放. 长水波近似方程的多孤子解. 物理学报,
1998, 47(9): 1416-1420.
doi: 10.7498/aps.47.1416
|
[14] |
屈世显, B.Christiansen, 何大韧. 一个不连续不可逆映象中的新型激发. 物理学报,
1995, 44(6): 841-852.
doi: 10.7498/aps.44.841
|
[15] |
何大韧, S. HABIP, M. BAUER, U. KRUEGER, W. MARTIENSSEN, B. CHRISTIANSEN, 汪秉宏. 不可微不可逆映象中的V型阵发. 物理学报,
1993, 42(5): 711-720.
doi: 10.7498/aps.42.711
|
[16] |
金新, 张贻瞳, 陆瑞熙, 姚希贤, 刘奉生, 牟慧麟, 吴晓祖, 周廉. Yba2Cu3O7-δ不可逆线与钉扎势的关联. 物理学报,
1992, 41(1): 123-127.
doi: 10.7498/aps.41.123
|
[17] |
楼森岳, 黄国翔, 倪光炯. 高维波动方程的一些新的多孤子解. 物理学报,
1990, 39(9): 1363-1369.
doi: 10.7498/aps.39.1363
|
[18] |
李富斌. 非平衡涨落问题的微观唯象分析理论(Ⅰ)——一种新的广义不可逆热力学理论与热涨落中涨落—耗散表示式的非平衡修正. 物理学报,
1989, 38(9): 1467-1474.
doi: 10.7498/aps.38.1467
|
[19] |
陈良恒. 不可逆化学反应扩散方程. 物理学报,
1981, 30(7): 857-865.
doi: 10.7498/aps.30.857
|
[20] |
丁厚昌. 不可逆过程中的变分原理. 物理学报,
1961, 17(1): 51-53.
doi: 10.7498/aps.17.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