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盈傧, 张可, 陈红梅, 康帅杰, 李整法, 程建国, 吴银梦, 翟春洋, 汤清彬, 许景焜, 余本海. 空间非均匀激光场驱动的原子非次序双电离. 物理学报,
2023, 72(16): 163201.
doi: 10.7498/aps.72.20230548
|
[2] |
王艳海. 强场隧穿电离模式下的氦原子电离时间问题研究. 物理学报,
2016, 65(15): 153201.
doi: 10.7498/aps.65.153201
|
[3] |
金发成, 王兵兵. 频域图像下的强场非序列电离过程. 物理学报,
2016, 65(22): 224205.
doi: 10.7498/aps.65.224205
|
[4] |
俞祖卿, 杨魏吉, 何峰. H2+在强激光脉冲作用下的电离率和原子核间距的关系. 物理学报,
2016, 65(20): 204202.
doi: 10.7498/aps.65.204202
|
[5] |
雷鹏飞, 张家忠, 王琢璞, 陈嘉辉. 非定常瞬态流动过程中的Lagrangian拟序结构与物质输运作用. 物理学报,
2014, 63(8): 084702.
doi: 10.7498/aps.63.084702
|
[6] |
田原野, 郭福明, 曾思良, 杨玉军. 原子激发态在高频强激光作用下的光电离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1): 113201.
doi: 10.7498/aps.62.113201
|
[7] |
孟广为, 李敬宏, 裴文兵, 张维岩. 高温辐射场作用下的原子过程. 物理学报,
2012, 61(4): 043201.
doi: 10.7498/aps.61.043201
|
[8] |
辛国国, 叶地发, 赵清, 刘杰. 原子非序列双电离的多次返回碰撞电离机理分析. 物理学报,
2011, 60(9): 093204.
doi: 10.7498/aps.60.093204
|
[9] |
张东玲, 汤清彬, 余本海, 陈东. 碰撞阈值下氩原子非次序双电离. 物理学报,
2011, 60(5): 053205.
doi: 10.7498/aps.60.053205
|
[10] |
赵燕, 徐伟, 邹少存. 非高斯噪声激励下FHN神经元系统的定态概率密度与平均首次穿越时间. 物理学报,
2009, 58(3): 1396-1402.
doi: 10.7498/aps.58.1396
|
[11] |
孙世艳, 贾祥富, 师文强, 李雄伟. 非共面几何条件下102eV电子碰撞He原子电离的全微分截面. 物理学报,
2008, 57(6): 3458-3463.
doi: 10.7498/aps.57.3458
|
[12] |
刘华刚, 章若冰, 朱 晨, 柴 路, 王清月. 非单色光抽运的光参量啁啾脉冲放大的带宽及增益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5): 2981-2986.
doi: 10.7498/aps.57.2981
|
[13] |
贾 飞, 谢双媛, 羊亚平. 非旋波近似下频率变化的场与原子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6, 55(11): 5835-5841.
doi: 10.7498/aps.55.5835
|
[14] |
戎海武, 王向东, 徐 伟, 孟 光, 方 同. 窄带随机噪声作用下Duffing振子的双峰稳态概率密度. 物理学报,
2005, 54(6): 2557-2561.
doi: 10.7498/aps.54.2557
|
[15] |
欧阳世根, 王晓生, 佘卫龙. 异色光伏孤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理学报,
2004, 53(3): 767-772.
doi: 10.7498/aps.53.767
|
[16] |
冯培成, 王登龙. 计及次近邻非谐相互作用下原子链中的非线性元激发. 物理学报,
2003, 52(6): 1332-1336.
doi: 10.7498/aps.52.1332
|
[17] |
屈卫星, 胡素兴, 徐至展. 一维氦原子非依次电离的经典模拟. 物理学报,
1999, 48(5): 825-833.
doi: 10.7498/aps.48.825
|
[18] |
谭微思, 谭维翰, 赵东升, 刘仁红. 呈指数衰变驱动场的作用下二能级原子系统的瞬态共振荧光光谱. 物理学报,
1992, 41(3): 413-427.
doi: 10.7498/aps.41.413
|
[19] |
陈荣清, 徐至展, 孙岚, 姚关华, 张文琦, 李萍. 激光方脉冲作用下强场自电离过程. 物理学报,
1991, 40(10): 1584-1589.
doi: 10.7498/aps.40.1584
|
[20] |
彭金生. 与双单色场作用的三能级原子的荧光光谱及双光子过程. 物理学报,
1985, 34(3): 408-413.
doi: 10.7498/aps.34.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