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郭晓蒙, 青芳竹, 李雪松. 石墨烯在金属表面防腐中的应用. 物理学报,
2021, 70(9): 098102.
doi: 10.7498/aps.70.20210349
|
[2] |
杨权, 马立, 耿松超, 林旖旎, 陈涛, 孙立宁. 多壁碳纳米管与金属表面间接触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21, 70(10): 106101.
doi: 10.7498/aps.70.20202194
|
[3] |
朱旭鹏, 张轼, 石惠民, 陈智全, 全军, 薛书文, 张军, 段辉高. 金属表面等离激元耦合理论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19, 68(24): 247301.
doi: 10.7498/aps.68.20191369
|
[4] |
白清顺, 张凯, 沈荣琦, 张飞虎, 苗心向, 袁晓东. 单晶铁金属表面污染物的激光烧蚀机理. 物理学报,
2018, 67(23): 234401.
doi: 10.7498/aps.67.20180999
|
[5] |
龚士静, 段纯刚. 金属表面Rashba自旋轨道耦合作用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15, 64(18): 187103.
doi: 10.7498/aps.64.187103
|
[6] |
赵信文, 李欣竹, 王学军, 宋萍, 张汉钊, 吴强. 金属表面几何缺陷微细结构对微喷射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5, 64(12): 124701.
doi: 10.7498/aps.64.124701
|
[7] |
李洪云, 岳大光, 梁志强, 伊长虹, 陈建中. 外电场中金属表面附近里德堡氢原子的动力学行为. 物理学报,
2013, 62(20): 203401.
doi: 10.7498/aps.62.203401
|
[8] |
王裴, 邵建立, 秦承森. 沟槽角度对金属表面微射流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23): 234701.
doi: 10.7498/aps.61.234701
|
[9] |
王博, 张建民, 路彦冬, 甘秀英, 殷保祥, 徐可为. fcc金属表面能的各向异性分析及表面偏析的预测. 物理学报,
2011, 60(1): 016601.
doi: 10.7498/aps.60.016601
|
[10] |
杨朝文, 缪竞威, 王广林, 刘晓东, 师勉恭. MeV氢微团簇离子与固体介质的电荷交换. 物理学报,
2006, 55(11): 5810-5814.
doi: 10.7498/aps.55.5810
|
[11] |
张明昕, 吴克琛, 刘彩萍, 韦永勤. 密度泛函交换关联势与过渡金属化合物光学非线性的计算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4): 1762-1770.
doi: 10.7498/aps.54.1762
|
[12] |
申三国, 贾 瑜, 马丙现, 范希庆. ZnS(110)表面原子几何与电子特性的计算. 物理学报,
1998, 47(11): 1879-1884.
doi: 10.7498/aps.47.1879
|
[13] |
谢剑钧, 张涛, 路文昌. 氢在担载金属表面的吸附研究. 物理学报,
1993, 42(11): 1815-1821.
doi: 10.7498/aps.42.1815
|
[14] |
金春林, 黎忠, 臧德鸿, 叶慧, 汤家镛, 杨福家. 碱金属原子与W,Pt表面的电荷交换. 物理学报,
1993, 42(9): 1410-1415.
doi: 10.7498/aps.42.1410
|
[15] |
范希庆, 申三国, 张德萱. H,O原子在过渡金属表面吸附能的规则性. 物理学报,
1989, 38(2): 256-263.
doi: 10.7498/aps.38.256
|
[16] |
冯伟国, 孙鑫, 吴家玮. 氢原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理论. 物理学报,
1988, 37(8): 1298-1306.
doi: 10.7498/aps.37.1298
|
[17] |
冯伟国, 孙鑫. 金属表面的电子关联函数(Ⅰ)——Hartree-Fock近似. 物理学报,
1984, 33(12): 1719-1727.
doi: 10.7498/aps.33.1719
|
[18] |
孙鑫, 李铁城, 吴家玮. 金属表面的相关波函数理论(Ⅰ)——理论框架. 物理学报,
1982, 31(11): 1466-1473.
doi: 10.7498/aps.31.1466
|
[19] |
孙鑫, 李铁城, 吴家玮. 金属表面的相关波函数理论(Ⅱ)——实际计算. 物理学报,
1982, 31(11): 1474-1482.
doi: 10.7498/aps.31.1474
|
[20] |
方励之. 金属表面反射光中的谐波. 物理学报,
1964, 20(8): 817-818.
doi: 10.7498/aps.20.8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