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吴海滨, 刘迎娣, 刘彦军, 李金花, 刘建军. 量子点耦合强度对手性Majorana费米子共振交换的调制. 物理学报,
2024, 73(13): 130502.
doi: 10.7498/aps.73.20240739
|
[2] |
赵敬龙, 董正超, 仲崇贵, 李诚迪. 量子线/铁基超导隧道结中隧道谱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5): 057401.
doi: 10.7498/aps.64.057401
|
[3] |
安兴涛, 刁淑萌. 门电压控制的硅烯量子线中电子输运性质. 物理学报,
2014, 63(18): 187304.
doi: 10.7498/aps.63.187304
|
[4] |
黎明, 陈军, 宫箭. InAs/InP柱型量子线中隧穿时间和逃逸问题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23): 237303.
doi: 10.7498/aps.63.237303
|
[5] |
杨新荣, 徐波, 赵国晴, 申晓志, 史淑惠, 李洁, 王占国. InP基近红外波段量子线激光器的温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21): 216802.
doi: 10.7498/aps.61.216802
|
[6] |
隋兵才, 方粮, 张超. 单岛单电子晶体管的电导分析. 物理学报,
2011, 60(7): 077302.
doi: 10.7498/aps.60.077302
|
[7] |
王秀平, 杨晓红, 韩勤, 鞠研玲, 杜云, 朱彬, 王杰, 倪海桥, 贺继方, 王国伟, 牛智川. 图形衬底量子线生长制备与荧光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2): 020703.
doi: 10.7498/aps.60.020703
|
[8] |
张红, 张春元, 张慧亮, 刘建军. 外加磁场下抛物型量子线中的带电激子. 物理学报,
2011, 60(7): 077301.
doi: 10.7498/aps.60.077301
|
[9] |
汤乃云. GaMnN铁磁共振隧穿二极管自旋电流输运以及极化效应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5): 3397-3401.
doi: 10.7498/aps.58.3397
|
[10] |
李 宏, 郭华忠, 路 川, 李 玲, 高 洁. 声表面波单电子输运器件中量子线的电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9): 5863-5868.
doi: 10.7498/aps.57.5863
|
[11] |
李晓薇. 量子线/绝缘层/p波超导体结的隧道谱. 物理学报,
2007, 56(10): 6033-6037.
doi: 10.7498/aps.56.6033
|
[12] |
肖贤波, 李小毛, 周光辉. 电磁波辐照下量子线的电子自旋极化输运性质. 物理学报,
2007, 56(3): 1649-1654.
doi: 10.7498/aps.56.1649
|
[13] |
刘小良, 徐 慧, 马松山, 邓超生, 郭爱敏. DNA分子链的电子局域性质及电导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10): 5562-5567.
doi: 10.7498/aps.55.5562
|
[14] |
孙宇航, 李福利. 单个二能级超冷原子在多个单模腔场间的共振隧穿和光子辐射. 物理学报,
2006, 55(3): 1153-1159.
doi: 10.7498/aps.55.1153
|
[15] |
邓宇翔, 颜晓红, 唐娜斯. 量子点环的电子输运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4): 2027-2032.
doi: 10.7498/aps.55.2027
|
[16] |
李良新, 胡勇华. 可用于红外探测器的自组织量子线及其带间和子带间光学跃迁. 物理学报,
2005, 54(2): 848-856.
doi: 10.7498/aps.54.848
|
[17] |
胡振华, 黄德修. 用Ξ形四能级模型研究非对称耦合量子阱非定域激子复合发光. 物理学报,
2004, 53(4): 1195-1200.
doi: 10.7498/aps.53.1195
|
[18] |
朱 莉, 郑厚植, 谭平恒, 周 霞, 姬 扬, 杨富华, 李桂荣, 曾宇昕. 能级填充对量子阱光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4, 53(12): 4334-4340.
doi: 10.7498/aps.53.4334
|
[19] |
杨 谋, 周光辉, 肖贤波. 太赫兹电磁场照射下量子线中的纳米电子力. 物理学报,
2003, 52(8): 2037-2040.
doi: 10.7498/aps.52.2037
|
[20] |
赵继刚, 邵彬, 王太宏. InAs自组装量子点GaAs肖特基二级管的电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2, 51(6): 1355-1359.
doi: 10.7498/aps.51.13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