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辉耀, 宁亚茹, 吴凤娇, 赵茜, 陈敬, 朱洪强, 魏福贤, 吴雨廷, 熊祖洪. 纯红荧烯器件中极化子对的系间窜越与高能三重态激子的反向系间窜越过程“消失”的原因. 物理学报,
2022, 71(21): 217201.
doi: 10.7498/aps.71.20221060
|
[2] |
吴昊, 任元, 刘通, 王元钦, 刑朝洋. 旋转二维激子极化激元凝聚涡旋叠加态的动力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20, 69(23): 230303.
doi: 10.7498/aps.69.20200697
|
[3] |
石悦然, 卢倬成, 王璟琨, 张威. 轨道Feshbach共振附近类碱土金属原子的杂质态问题. 物理学报,
2019, 68(4): 040305.
doi: 10.7498/aps.68.20181937
|
[4] |
赵翠兰, 王丽丽, 赵丽丽. 有限深抛物势量子盘中极化子的激发态性质. 物理学报,
2015, 64(18): 186301.
doi: 10.7498/aps.64.186301
|
[5] |
额尔敦朝鲁, 白旭芳, 韩超. 抛物量子点中强耦合磁双极化子内部激发态性质. 物理学报,
2014, 63(2): 027501.
doi: 10.7498/aps.63.027501
|
[6] |
乔士柱, 赵俊卿, 贾振锋, 张宁玉, 王凤翔, 付刚, 季燕菊. 自旋极化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单线态与三线态激子的形成及调控. 物理学报,
2010, 59(5): 3564-3570.
doi: 10.7498/aps.59.3564
|
[7] |
孙震, 安忠, 李元, 刘文, 刘德胜, 解士杰. 高聚物中极化子和三重态激子的碰撞过程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6): 4150-4155.
doi: 10.7498/aps.58.4150
|
[8] |
余超凡, 梁国栋, 曹锡金. 一维分子晶体系统的极化子-孤子压缩态、系统基态性质和量子涨落. 物理学报,
2008, 57(7): 4402-4411.
doi: 10.7498/aps.57.4402
|
[9] |
高 琨, 付吉永, 刘德胜, 解士杰. 链间耦合对聚合物中双激子态反向极化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2): 665-668.
doi: 10.7498/aps.54.665
|
[10] |
王鹿霞, 刘德胜, 解士杰. 原子无序起伏对反向极化稳定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2, 51(2): 362-366.
doi: 10.7498/aps.51.362
|
[11] |
刘德胜, 赵俊卿, 魏建华, 解士杰, 梅良模. 聚对苯乙炔的基态、极化子与双极化子激发态及其稳定性. 物理学报,
1999, 48(7): 1327-1333.
doi: 10.7498/aps.48.1327
|
[12] |
陈张海, 陈忠辉, 刘普霖, 石晓红, 史国良, 沈学础. GaAs中与施主高激发态有关的共振极化子效应. 物理学报,
1997, 46(3): 556-562.
doi: 10.7498/aps.46.556
|
[13] |
黄青锋, 傅荣堂, 孙鑫, 傅柔励. 电子关联对C60激子极化子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4, 43(11): 1833-1839.
doi: 10.7498/aps.43.1833
|
[14] |
解士杰;梅良模;孙鑫. 顺式聚乙炔中双极化子的新电子定域态. 物理学报,
1989, 38(8): 1339-1343.
doi: 10.7498/aps.38.1339
|
[15] |
刘杰, 方可, 孙鑫. 电子相互作用对聚乙炔中极化子电子态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9, 38(1): 9-15.
doi: 10.7498/aps.38.9
|
[16] |
解士杰, 梅良模, 孙鑫. 聚对苯撑[poly(p-phenylene)]的基态、极化子和双极化子激发态. 物理学报,
1989, 38(9): 1506-1509.
doi: 10.7498/aps.38.1506
|
[17] |
邢彪, 孙鑫. 聚乙炔极化子的新电子束缚态. 物理学报,
1988, 37(3): 507-510.
doi: 10.7498/aps.37.507
|
[18] |
厉彦民, 章立源. 对角无序对三重态双极化子系统的超导电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7, 36(6): 796-800.
doi: 10.7498/aps.36.796
|
[19] |
厉彦民, 章立源. 三重态双极化子系统的超导与铁磁共存. 物理学报,
1987, 36(2): 157-164.
doi: 10.7498/aps.36.157
|
[20] |
厉彦民, 章立源. 三重态双极化子的超导A相与B相. 物理学报,
1986, 35(12): 1616-1623.
doi: 10.7498/aps.35.16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