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徐自强, 吴晓庆, 许满满, 毕翠翠, 韩永, 邵士勇. 海洋上空折射率结构常数廓线估算. 物理学报,
2021, 70(24): 244204.
doi: 10.7498/aps.70.20211201
|
[2] |
徐小虎, 陈永强, 郭志伟, 孙勇, 苗向阳. 等效零折射率材料微腔中均匀化腔场作用下的简正模劈裂现象. 物理学报,
2018, 67(2): 024210.
doi: 10.7498/aps.67.20171880
|
[3] |
王小飞, 杨华军, 张戈, 张庆礼, 窦仁勤, 丁守军, 罗建乔, 刘文鹏, 孙贵花, 孙敦陆. 自准直法测GdTaO4晶体折射率. 物理学报,
2016, 65(8): 087801.
doi: 10.7498/aps.65.087801
|
[4] |
周建华, 李栋华, 曾阳素, 朱鸿鹏. 梯度负折射率介质中高斯光束传输特性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10): 104205.
doi: 10.7498/aps.63.104205
|
[5] |
徐新河, 吴夏, 肖绍球, 甘月红, 王秉中. 磁电超材料折射率特性分析. 物理学报,
2013, 62(8): 084101.
doi: 10.7498/aps.62.084101
|
[6] |
童元伟, 田双, 庄松林. 等效折射率为非-1时的亚波长成像. 物理学报,
2011, 60(5): 054201.
doi: 10.7498/aps.60.054201
|
[7] |
李杰, 杨方清, 王战, 董建峰. 基于折线形手征负折射介质结构的设计与仿真. 物理学报,
2011, 60(11): 114101.
doi: 10.7498/aps.60.114101
|
[8] |
李杰, 杨方清, 董建峰. 双层金属线平面手征结构的强旋光性和负折射率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4202.
doi: 10.7498/aps.60.124202
|
[9] |
王振德, 刘念华. 正负折射率材料组成的半无限一维光子晶体的反射率. 物理学报,
2009, 58(1): 559-564.
doi: 10.7498/aps.58.559
|
[10] |
汤世伟, 朱卫仁, 赵晓鹏. 光波段多频负折射率超材料. 物理学报,
2009, 58(5): 3220-3223.
doi: 10.7498/aps.58.3220
|
[11] |
郑 军, 刘正东, 曾福华, 方慧娟. 倒Y形四能级原子系统电磁诱导的左手效应. 物理学报,
2008, 57(7): 4219-4223.
doi: 10.7498/aps.57.4219
|
[12] |
曾福华, 刘正东, 郑 军, 方慧娟. 量子调控中介质的左手效应. 物理学报,
2008, 57(4): 2218-2221.
doi: 10.7498/aps.57.2218
|
[13] |
曾 然, 许静平, 羊亚平, 刘树田. 负折射率材料对Casimir效应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11): 6446-6450.
doi: 10.7498/aps.56.6446
|
[14] |
石 刚, 岑洁萍, 樊 莉, 刘拥军. 左右手系材料界面处全反射行为的特性. 物理学报,
2007, 56(8): 4653-4656.
doi: 10.7498/aps.56.4653
|
[15] |
林志立. 左手性介质透镜系统的赛德尔像差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0): 5758-5765.
doi: 10.7498/aps.56.5758
|
[16] |
王同标, 刘念华. 正负折射率材料组成的一维光子晶体的能带及电场. 物理学报,
2007, 56(10): 5878-5882.
doi: 10.7498/aps.56.5878
|
[17] |
冯 宇, 吴 健, 宋建平. 负折射指数物质中金属线对电磁波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6): 2794-2798.
doi: 10.7498/aps.55.2794
|
[18] |
张东科, 张冶文, 赫 丽, 李宏强, 陈 鸿. 利用集总L-C元件构造的一维metamaterials特性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2): 768-772.
doi: 10.7498/aps.54.768
|
[19] |
郑 晴, 赵晓鹏, 付全红, 赵 乾, 康 雷, 李明明. 左手材料的反射特性与负折射率行为. 物理学报,
2005, 54(12): 5683-5687.
doi: 10.7498/aps.54.5683
|
[20] |
唐永林, 李大义, 陈建国, 康 俊. 对数型折射率饱和非线性介质中光孤子高斯型呼吸模式. 物理学报,
1999, 48(7): 1248-1253.
doi: 10.7498/aps.48.12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