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谢浈, 李景行, 郑华, 张文超, 朱励霖, 刘星泉, 谭志光, 周代梅, BonaseraAldo. 高能重离子碰撞中心快度区鉴别粒子的平均横动量. 物理学报,
2024, 73(18): 181201.
doi: 10.7498/aps.73.20240905
|
[2] |
林树, 田家源. 引力形状因子的介质修正. 物理学报,
2023, 72(7): 071201.
doi: 10.7498/aps.72.20222473
|
[3] |
盛欣力, 梁作堂, 王群. 重离子碰撞中的矢量介子自旋排列. 物理学报,
2023, 72(7): 072502.
doi: 10.7498/aps.72.20230071
|
[4] |
孙旭, 周晨升, 陈金辉, 陈震宇, 马余刚, 唐爱洪, 徐庆华. 重离子碰撞中QCD物质整体极化的实验测量. 物理学报,
2023, 72(7): 072401.
doi: 10.7498/aps.72.20222452
|
[5] |
屠浙, 赖莉, 罗懋康. 分数阶非对称耦合系统在对称周期势中的定向输运. 物理学报,
2014, 63(12): 120503.
doi: 10.7498/aps.63.120503
|
[6] |
张汉君, 单旭, 徐春凯, 陈向军. 共面不对称条件下低能电子碰撞电离Ar(3p)的三重微分截面.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3401.
doi: 10.7498/aps.62.183401
|
[7] |
孙世艳, 贾祥富, 苗向阳, 李霞, 马晓艳. 共面双对称几何条件下电子碰撞Na原子单电离的三重微分截面. 物理学报,
2012, 61(9): 093402.
doi: 10.7498/aps.61.093402
|
[8] |
李竹, 牛中明, 孙保华, 王宁, 孟杰. WLW 原子核质量模型在r过程研究中的应用. 物理学报,
2012, 61(7): 072601.
doi: 10.7498/aps.61.072601
|
[9] |
刘建业, 郝焕锋, 左 维, 李希国. 核子-核子碰撞截面对同位素标度参数α的介质效应. 物理学报,
2008, 57(4): 2136-2140.
doi: 10.7498/aps.57.2136
|
[10] |
张 红, 刘 磊, 刘建军. 对称GaAs/Al0.3Ga0.7As双量子阱中激子的束缚能. 物理学报,
2007, 56(1): 487-490.
doi: 10.7498/aps.56.487
|
[11] |
卞宝安, 周宏余, 张丰收. 核物质对称能和重离子碰撞中径向流阈能的同位旋效应. 物理学报,
2007, 56(3): 1334-1338.
doi: 10.7498/aps.56.1334
|
[12] |
刘建业, 邢永忠, 郭文军. 同位旋依赖的动量相关作用对同位旋分馏的影响随入射道条件的演化. 物理学报,
2006, 55(1): 91-97.
doi: 10.7498/aps.55.91
|
[13] |
刘建业, 郭文军, 邢永忠, 李希国, 左 维. 中能重离子碰撞中晕核反应动力学. 物理学报,
2006, 55(3): 1068-1076.
doi: 10.7498/aps.55.1068
|
[14] |
张 芳, 左 维, 雍高产. 利用中-质微分流探测对称能的高密行为. 物理学报,
2006, 55(11): 5769-5773.
doi: 10.7498/aps.55.5769
|
[15] |
邢永忠, 刘建业, 郭文军, 郝焕锋. 中能重离子碰撞中库仑相互作用对动量耗散的同位旋效应. 物理学报,
2005, 54(4): 1538-1542.
doi: 10.7498/aps.54.1538
|
[16] |
郭文军, 刘建业, 邢永忠. 同位旋依赖的动量相关作用对同位旋分馏过程的影响和机理. 物理学报,
2005, 54(7): 3082-3086.
doi: 10.7498/aps.54.3082
|
[17] |
姜志进. 带电多重数赝快度密度对碰撞对心度依赖关系研究. 物理学报,
2004, 53(4): 1020-1022.
doi: 10.7498/aps.53.1020
|
[18] |
黎忠恒, 米丽琴. 球对称动态黑洞的量子能层效应. 物理学报,
1999, 48(4): 575-580.
doi: 10.7498/aps.48.575
|
[19] |
赵国忠, 潘少华, 杨国桢. 对称量子阱中极化子的有效质量和自陷能. 物理学报,
1995, 44(8): 1335-1343.
doi: 10.7498/aps.44.1335
|
[20] |
田人和, 张荟星. 强流重离子束在轴对称电场中的温度和能量展宽. 物理学报,
1992, 41(3): 408-412.
doi: 10.7498/aps.41.4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