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田淼, 姚廷昱, 才志民, 刘富成, 贺亚峰. 尘埃等离子体棘轮中颗粒分离的三维模拟. 物理学报,
2024, 73(11): 115201.
doi: 10.7498/aps.73.20240319
|
[2] |
陈伟, 黄海, 杨利霞, 薄勇, 黄志祥. 基于Fokker-Planck-Landau碰撞模型的非均匀尘埃等离子体目标散射特性. 物理学报,
2023, 72(6): 060201.
doi: 10.7498/aps.72.20222113
|
[3] |
杨建荣, 毛杰键, 吴奇成, 刘萍, 黄立. 强碰撞磁化尘埃等离子体中的漂移波. 物理学报,
2020, 69(17): 175201.
doi: 10.7498/aps.69.20200468
|
[4] |
孙俊超, 张宗国, 董焕河, 杨红卫. 尘埃等离子体中的分数阶模型及其Lump解. 物理学报,
2019, 68(21): 210201.
doi: 10.7498/aps.68.20191045
|
[5] |
杜一帅, 康维, 郑瑞伦. 外延石墨烯电导率和费米速度随温度变化规律研究. 物理学报,
2017, 66(1): 014701.
doi: 10.7498/aps.66.014701
|
[6] |
徐彬, 李辉, 王占阁, 许正文, 吴健. 高密度尘埃等离子体的非相干散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7, 66(4): 049401.
doi: 10.7498/aps.66.049401
|
[7] |
彭傲平, 李志辉, 吴俊林, 蒋新宇. 含振动能激发Boltzmann模型方程气体动理论统一算法验证与分析. 物理学报,
2017, 66(20): 204703.
doi: 10.7498/aps.66.204703
|
[8] |
付志坚, 贾丽君, 夏继宏, 唐可, 李召红, 权伟龙, 陈其峰. 温稠密钛电导率计算. 物理学报,
2016, 65(6): 065201.
doi: 10.7498/aps.65.065201
|
[9] |
宫卫华, 张永亮, 冯帆, 刘富成, 贺亚峰. 非均匀磁场尘埃等离子体中颗粒的复杂运动. 物理学报,
2015, 64(19): 195202.
doi: 10.7498/aps.64.195202
|
[10] |
李学良, 石雁祥. 双麦克斯韦分布尘埃等离子体中尘埃粒子的充电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21): 215201.
doi: 10.7498/aps.63.215201
|
[11] |
陈云云, 郑改革, 顾芳, 李振华. 尘埃粒子电势对等离子体电导率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15): 154202.
doi: 10.7498/aps.61.154202
|
[12] |
刘建军. (Zn,Al)O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及电导率的分析. 物理学报,
2011, 60(3): 037102.
doi: 10.7498/aps.60.037102
|
[13] |
仲生仁. 尘埃等离子体中非线性波的叠加效应及稳定性问题. 物理学报,
2010, 59(4): 2178-2181.
doi: 10.7498/aps.59.2178
|
[14] |
石雁祥, 吴健, 葛德彪. 弱电离尘埃等离子体的介电张量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8): 5507-5512.
doi: 10.7498/aps.58.5507
|
[15] |
蒋吉昊, 王桂吉, 杨 宇. 一种测量金属电爆炸过程中电导率的新方法. 物理学报,
2008, 57(2): 1123-1127.
doi: 10.7498/aps.57.1123
|
[16] |
檀满林, 朱嘉琦, 张化宇, 朱振业, 韩杰才. 硼掺杂对四面体非晶碳膜电导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10): 6551-6556.
doi: 10.7498/aps.57.6551
|
[17] |
全荣辉, 韩建伟, 黄建国, 张振龙. 电介质材料辐射感应电导率的模型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11): 6642-6647.
doi: 10.7498/aps.56.6642
|
[18] |
吴 静, 张鹏云, 宋巧丽, 张家良, 王德真. 反应等离子体中尘埃空洞形成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10): 4794-4798.
doi: 10.7498/aps.54.4794
|
[19] |
赵 颖, 季仲贞, 冯 涛. 用格子Boltzmann模型模拟垂直平板间的热对流. 物理学报,
2004, 53(3): 671-675.
doi: 10.7498/aps.53.671
|
[20] |
洪学仁, 段文山, 孙建安, 石玉仁, 吕克璞. 非均匀尘埃等离子体中孤子的传播. 物理学报,
2003, 52(11): 2671-2677.
doi: 10.7498/aps.52.26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