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武敏, 费宏明, 林瀚, 赵晓丹, 杨毅彪, 陈智辉. 基于二维六方氮化硼材料的光子晶体非对称传输异质结构设计. 物理学报,
2021, 70(2): 028501.
doi: 10.7498/aps.70.20200741
|
[2] |
李珊, 李雄兵, 宋永锋, 陈超. 考虑晶粒分布的多晶体材料超声散射统一理论. 物理学报,
2018, 67(23): 234301.
doi: 10.7498/aps.67.20181751
|
[3] |
臧航, 黄智晟, 李涛, 郭荣明. 单晶六方SiC和多晶化学气相沉积SiC的常温辐照肿胀差异性. 物理学报,
2017, 66(6): 066104.
doi: 10.7498/aps.66.066104
|
[4] |
赵昆, 张坤, 王家佳, 于金, 吴三械. Heusler合金Pd2 CrAl四方变形、磁性及弹性常数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7101.
doi: 10.7498/aps.60.127101
|
[5] |
邵宇飞, 王绍青. 基于准连续介质方法模拟纳米多晶体Ni中裂纹的扩展. 物理学报,
2010, 59(10): 7258-7265.
doi: 10.7498/aps.59.7258
|
[6] |
吕惠民, 石振海, 陈光德. 纯六方相氮化铝泡沫材料的合成. 物理学报,
2009, 58(9): 6403-6407.
doi: 10.7498/aps.58.6403
|
[7] |
林政, 刘旻. 具有立方晶系结构的多晶体材料的弹性常数——Y弹性常数. 物理学报,
2009, 58(6): 4096-4102.
doi: 10.7498/aps.58.4096
|
[8] |
吴 坚, 张世远. Ag掺杂La-K-Mn-O非均匀多晶体系的电磁性质. 物理学报,
2006, 55(9): 4893-4900.
doi: 10.7498/aps.55.4893
|
[9] |
杨秋红, 曾智江, 徐 军, 丁 君, 苏良碧. Cr4+在Al2O3多晶体中的光谱性能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8): 4166-4169.
doi: 10.7498/aps.55.4166
|
[10] |
丁志博, 姚淑德, 王 坤, 程 凯. Si(111)衬底上生长有多缓冲层的六方GaN晶格常数计算和应变分析. 物理学报,
2006, 55(6): 2977-2981.
doi: 10.7498/aps.55.2977
|
[11] |
宋晓艳, 高金萍, 张久兴. 纳米多晶体的热力学函数及其在相变热力学中的应用. 物理学报,
2005, 54(3): 1313-1319.
doi: 10.7498/aps.54.1313
|
[12] |
王 刚, 温激鸿, 刘耀宗, 郁殿龙, 温熙森. 大弹性常数差二维声子晶体带隙计算中的集中质量法. 物理学报,
2005, 54(3): 1247-1252.
doi: 10.7498/aps.54.1247
|
[13] |
李眉娟, 胡海云, 邢修三. 多晶体金属疲劳寿命随晶粒尺寸变化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3, 52(8): 2092-2095.
doi: 10.7498/aps.52.2092
|
[14] |
王淑英, 季国坤, 侯耀永, 李理.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纯镍多晶体疲劳过程中的晶体缺陷. 物理学报,
1985, 34(12): 1627-1633.
doi: 10.7498/aps.34.1627
|
[15] |
陆学善, 罗绶珉. 标定六角晶系及四方晶系粉末照相指数的解析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 物理学报,
1981, 30(4): 520-525.
doi: 10.7498/aps.30.520
|
[16] |
刘世超, 王莉君, 成向荣, 孙帼显, 李家璘, 胡欣德, 沈主同. 静压法烧结大颗粒多晶体金刚石. 物理学报,
1977, 26(4): 363-366.
doi: 10.7498/aps.26.363
|
[17] |
汪永江. 空位所引起的晶体弹性常数的改变. 物理学报,
1966, 22(2): 214-222.
doi: 10.7498/aps.22.214
|
[18] |
李华瑞. 标注立方、六方、四方及正交晶系粉末法X射线图谱指数的直线图解法. 物理学报,
1965, 21(2): 455-464.
doi: 10.7498/aps.21.455
|
[19] |
孙家锺, 蒋栋成, 施安顿, 周木易. 电子极化对氟化钙离子晶体的弹性系数、压电系数和介电常数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65, 21(2): 402-413.
doi: 10.7498/aps.21.402
|
[20] |
潘孝硕. 铁磁性多晶体的旋转磁化. 物理学报,
1951, 8(3): 222-234.
doi: 10.7498/aps.8.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