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贺华丹, 钟琦超, 解文军. 声悬浮条件下双水相液滴的蒸发与相分离. 物理学报,
2024, 73(3): 034304.
doi: 10.7498/aps.73.20230963
|
[2] |
王浩, 徐进良. 油面上相邻Leidenfrost液滴的相互作用及运动机制. 物理学报,
2023, 72(5): 054401.
doi: 10.7498/aps.72.20221822
|
[3] |
郝广辉, 李泽鹏, 高玉娟, 周亚昆. 表面形貌对热阴极电子发射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9, 68(3): 037901.
doi: 10.7498/aps.68.20181725
|
[4] |
叶学民, 张湘珊, 李明兰, 李春曦. 液滴在不同润湿性表面上蒸发时的动力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18, 67(11): 114702.
doi: 10.7498/aps.67.20180159
|
[5] |
高铭泽, 张沛红. 纳米SiO2/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介电性与纳米粒子分散性关系. 物理学报,
2016, 65(24): 247802.
doi: 10.7498/aps.65.247802
|
[6] |
马玉龙, 向伟, 金大志, 陈磊, 姚泽恩, 王琦龙. 碳纳米管薄膜场蒸发效应. 物理学报,
2016, 65(9): 097901.
doi: 10.7498/aps.65.097901
|
[7] |
刘燕文, 王小霞, 陆玉新, 田宏, 朱虹, 孟鸣凤, 赵丽, 谷兵. 用于电真空器件的金属材料蒸发特性. 物理学报,
2016, 65(6): 068502.
doi: 10.7498/aps.65.068502
|
[8] |
张金鹏, 张玉石, 吴振森, 张玉生, 胡荣旭. 基于雷达海杂波的区域性非均匀蒸发波导反演方法. 物理学报,
2015, 64(12): 124101.
doi: 10.7498/aps.64.124101
|
[9] |
梁文龙, 王亦曼, 刘伟, 李洪义, 王金淑. 用于真空电子太赫兹器件的微型热阴极电子束源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5): 057901.
doi: 10.7498/aps.63.057901
|
[10] |
杨秀清, 胡亦, 张景路, 王艳秋, 裴春梅, 刘飞. AuPd纳米粒子作为催化剂制备硼纳米线及其场发射性质. 物理学报,
2014, 63(4): 048102.
doi: 10.7498/aps.63.048102
|
[11] |
陈福振, 强洪夫, 高巍然. 气粒两相流传热问题的光滑离散颗粒流体动力学方法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14, 63(23): 230206.
doi: 10.7498/aps.63.230206
|
[12] |
张文彬, 廖龙光, 于同旭, 纪爱玲. 溶液液滴蒸发变干的环状沉积. 物理学报,
2013, 62(19): 196102.
doi: 10.7498/aps.62.196102
|
[13] |
王其富, 王小霞, 罗积润. 纳米碳酸盐制备阴极的蒸发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3): 038502.
doi: 10.7498/aps.60.038502
|
[14] |
韩勇, 刘燕文, 丁耀根, 刘濮鲲. 金属纳米粒子薄膜对辐射散热的影响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 466-470.
doi: 10.7498/aps.59.466
|
[15] |
王道泳, 马锦秀, 李毅人, 张文贵. 等离子体中热阴极鞘层的结构. 物理学报,
2009, 58(12): 8432-8439.
doi: 10.7498/aps.58.8432
|
[16] |
尚淑珍, 邵建达, 范正修, 赵祖欣. 热舟蒸发LaF3薄膜的紫外性能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3): 1941-1945.
doi: 10.7498/aps.57.1941
|
[17] |
柏 鑫, 王鸣生, 刘 洋, 张耿民, 张兆祥, 赵兴钰, 郭等柱, 薛增泉. 碳纳米管端口的场蒸发. 物理学报,
2008, 57(7): 4596-4601.
doi: 10.7498/aps.57.4596
|
[18] |
许北雪, 吴锦雷, 刘惟敏, 杨海, 邵庆益, 刘盛, 薛增泉, 吴全德. 稀土对金属纳米粒子-介质复合薄膜(Ag-BaO)光电发射性能的增强. 物理学报,
2001, 50(5): 977-980.
doi: 10.7498/aps.50.977
|
[19] |
刘辽, 许殿彦. Dirac粒子的Hawking蒸发. 物理学报,
1980, 29(12): 1617-1624.
doi: 10.7498/aps.29.1617
|
[20] |
华中一. 热阴极电离真空计的线性理论. 物理学报,
1963, 19(2): 73-82.
doi: 10.7498/aps.19.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