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良付, 张婧, 何文豪, 王栋, 苏雪, 杨冬燕, 李玉红. 氦泡在bcc钨中晶界处成核长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20, 69(4): 046103.
doi: 10.7498/aps.69.20191069
|
[2] |
付宝勤, 侯氢, 汪俊, 丘明杰, 崔节超. 钨空位捕获氢及其解离过程的分子动力学. 物理学报,
2019, 68(24): 240201.
doi: 10.7498/aps.68.20190701
|
[3] |
兰生, 李焜, 高新昀. 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石墨炔纳米带空位缺陷的导热特性. 物理学报,
2017, 66(13): 136801.
doi: 10.7498/aps.66.136801
|
[4] |
张宝玲, 宋小勇, 侯氢, 汪俊. 高密度氦相变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1): 016202.
doi: 10.7498/aps.64.016202
|
[5] |
梁力, 谈效华, 向伟, 王远, 程焰林, 马明旺. 温度及深度对钛中氦泡释放过程影响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4): 046103.
doi: 10.7498/aps.64.046103
|
[6] |
李春丽, 段海明, 买力坦, 开来木. Aln(n=13–32)团簇熔化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9): 193104.
doi: 10.7498/aps.62.193104
|
[7] |
陈敏. 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金属Ti中He小团簇的迁移.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6602.
doi: 10.7498/aps.60.126602
|
[8] |
樊沁娜, 李蔚, 张林. 熔融Cu57团簇在急冷过程中弛豫和局域结构转变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4): 2428-2433.
doi: 10.7498/aps.59.2428
|
[9] |
赵骞, 张林, 祁阳, 张宗宁. 低温下Cu13团簇负载于Cu(001)表面上结构变化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3): 47-S52.
doi: 10.7498/aps.58.47
|
[10] |
徐送宁, 张林, 张彩碚, 祁阳. 熔融Cu55团簇在铜块体中凝固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09, 58(13): 40-S46.
doi: 10.7498/aps.58.40
|
[11] |
张宗宁, 刘美林, 李蔚, 耿长建, 赵骞, 张林. 熔融Cu55团簇在Cu(010)表面上凝固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09, 58(13): 67-S71.
doi: 10.7498/aps.58.67
|
[12] |
张林, 张彩碚, 祁阳. 低温下Au959团簇负载于MgO(100)表面后结构变化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3): 53-S57.
doi: 10.7498/aps.58.53
|
[13] |
刘建廷, 段海明. 不同势下铱团簇结构和熔化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09, 58(7): 4826-4834.
doi: 10.7498/aps.58.4826
|
[14] |
陈敏, 汪俊, 侯氢. 氦对钛的体胀及稳定性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09, 58(2): 1149-1153.
doi: 10.7498/aps.58.1149
|
[15] |
谢 朝, 侯 氢, 汪 俊, 孙铁英, 龙兴贵, 罗顺忠. 金属钛中氦团簇融合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08, 57(8): 5159-5164.
doi: 10.7498/aps.57.5159
|
[16] |
刘贵立. 钛的腐蚀与钝化机理电子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7): 4441-4445.
doi: 10.7498/aps.57.4441
|
[17] |
刘贵立. 钛金属应力腐蚀机理电子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4): 1983-1986.
doi: 10.7498/aps.55.1983
|
[18] |
杨全文, 朱如曾, 文玉华. 纳米铜团簇在常温和升温过程中能量特征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1): 89-95.
doi: 10.7498/aps.54.89
|
[19] |
杨全文, 朱如曾. 纳米铜团簇凝结规律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9): 4245-4250.
doi: 10.7498/aps.54.4245
|
[20] |
胡晓君, 戴永兵, 何贤昶, 沈荷生, 李荣斌. 空位在金刚石近(001)表面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02, 51(6): 1388-1392.
doi: 10.7498/aps.51.1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