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翔, 李延, 李滢艳, 董志强, 庄晓如, 钟志刚, 余鹏. 对称和非对称十字微通道内液滴生成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25, 74(13): .
doi: 10.7498/aps.74.20250474
|
[2] |
许昊, 王聪, 陆宏志, 黄文虎. 水下超声速气体射流诱导尾空泡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1): 014703.
doi: 10.7498/aps.67.20171617
|
[3] |
杨秀峰, 刘谋斌. 瑞利-泰勒不稳定问题的光滑粒子法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17, 66(16): 164701.
doi: 10.7498/aps.66.164701
|
[4] |
梁宏, 柴振华, 施保昌. 分叉微通道内液滴动力学行为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 物理学报,
2016, 65(20): 204701.
doi: 10.7498/aps.65.204701
|
[5] |
马理强, 苏铁熊, 刘汉涛, 孟青. 微液滴振荡过程的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15, 64(13): 134702.
doi: 10.7498/aps.64.134702
|
[6] |
王宇翔, 陈硕. 微粗糙结构表面液滴浸润特性的多体耗散粒子动力学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5): 054701.
doi: 10.7498/aps.64.054701
|
[7] |
孙鹏楠, 李云波, 明付仁. 自由上浮气泡运动特性的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5, 64(17): 174701.
doi: 10.7498/aps.64.174701
|
[8] |
徐威, 兰忠, 彭本利, 温荣福, 马学虎. 微液滴在不同能量表面上润湿状态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5, 64(21): 216801.
doi: 10.7498/aps.64.216801
|
[9] |
宋保维, 任峰, 胡海豹, 郭云鹤. 表面张力对疏水微结构表面减阻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4, 63(5): 054708.
doi: 10.7498/aps.63.054708
|
[10] |
苏铁熊, 马理强, 刘谋斌, 常建忠. 基于光滑粒子动力学方法的液滴冲击固壁面问题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6): 064702.
doi: 10.7498/aps.62.064702
|
[11] |
姚祎, 周哲玮, 胡国辉. 有结构壁面上液滴运动特征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13): 134701.
doi: 10.7498/aps.62.134701
|
[12] |
许少锋, 汪久根. 微通道中高分子溶液Poiseuille流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12): 124701.
doi: 10.7498/aps.62.124701
|
[13] |
郭亚丽, 徐鹤函, 沈胜强, 魏兰. 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矩形腔内纳米流体Raleigh-Benard对流. 物理学报,
2013, 62(14): 144704.
doi: 10.7498/aps.62.144704
|
[14] |
蒋涛, 陆林广, 陆伟刚. 等直径微液滴碰撞过程的改进光滑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22): 224701.
doi: 10.7498/aps.62.224701
|
[15] |
强洪夫, 石超, 陈福振, 韩亚伟. 基于大密度差多相流SPH方法的二维液滴碰撞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21): 214701.
doi: 10.7498/aps.62.214701
|
[16] |
刘汉涛, 刘谋斌, 常建忠, 苏铁熊. 介观尺度通道内多相流动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3, 62(6): 064705.
doi: 10.7498/aps.62.064705
|
[17] |
常建忠, 刘汉涛, 刘谋斌, 苏铁熊. 介观尺度流体绕流球体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2, 61(6): 064704.
doi: 10.7498/aps.61.064704
|
[18] |
马理强, 刘谋斌, 常建忠, 苏铁熊, 刘汉涛. 液滴冲击液膜问题的光滑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2, 61(24): 244701.
doi: 10.7498/aps.61.244701
|
[19] |
马理强, 常建忠, 刘汉涛, 刘谋斌. 液滴溅落问题的光滑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2, 61(5): 054701.
doi: 10.7498/aps.61.054701
|
[20] |
王晓亮, 陈硕. 液气共存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 物理学报,
2010, 59(10): 6778-6785.
doi: 10.7498/aps.59.67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