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珈铭, 徐晓栋, 孙保华. 基于(p,)-(,p)平衡近似的快质子俘获过程模型及其应用. 物理学报,
2013, 62(13): 132501.
doi: 10.7498/aps.62.132501
|
[2] |
毛邦宁, 潘佰良, 陈 钢, 夏婷婷. 碱土金属原子激光的共振辐射俘获效应. 物理学报,
2006, 55(4): 1793-1797.
doi: 10.7498/aps.55.1793
|
[3] |
王世偉, 王祝翔, 任敬儒, 罗春燻, 郑蒲英, 黄德强. 动量为6.8BeV/cπ-介子与核子的非弹性作用. 物理学报,
1965, 21(2): 235-246.
doi: 10.7498/aps.21.235
|
[4] |
章迺森. 动量在2.5—5Бзв/с区间π+介子与质子相互作用全截面的测量. 物理学报,
1964, 20(12): 1244-1253.
doi: 10.7498/aps.20.1244
|
[5] |
张历宁. 关于向量介子的辐射衰变. 物理学报,
1964, 20(8): 814-816.
doi: 10.7498/aps.20.814
|
[6] |
杨慧琳, 胡诗婉, 王珮. 关于ρ介子的辐射衰变. 物理学报,
1964, 20(5): 475-476.
doi: 10.7498/aps.20.475
|
[7] |
王淦昌, 王祝翔, Н.М.维辽索夫, 丁大钊, 金荫仁, Е.Н.克拉特尼茨卡娅, А.А.库兹涅佐夫, А.米呼尔, 阮丁赐, А.В.尼基金, М.И.索洛维耶夫. 用动量为70亿电子伏/c和80亿电子伏/c的π-介子产生Ξ-超子. 物理学报,
1961, 17(5): 205-213.
doi: 10.7498/aps.17.205
|
[8] |
何祚庥, 王佩. 关于μ介子和电子在质子上的散射. 物理学报,
1961, 17(5): 246-250.
doi: 10.7498/aps.17.246
|
[9] |
王淦昌, 王祝翔, В.И.维克斯列尔, И.符拉娜, 丁大钊, В.Г.伊凡诺夫, Е.Н.克拉德尼茨卡娅, А.А.库兹涅佐夫, 阮丁赐, А.В.尼基金, М.И.索洛维耶夫, 陈玲燕. 在动量为68±6亿电子伏/c的π-介子与质子相互作用下Λ0(∑0)及K0的产生. 物理学报,
1961, 17(2): 61-72.
doi: 10.7498/aps.17.61
|
[10] |
张历宁, 戴元本. 原子核中μ介子的辐射俘获. 物理学报,
1961, 17(1): 41-44.
doi: 10.7498/aps.17.41
|
[11] |
彭宏安, 夏宇正, 黄世益, 曹亨道. μ-介子在Be7原子核上的俘获. 物理学报,
1960, 16(7): 379-385.
doi: 10.7498/aps.16.379
|
[12] |
朱家珍, 周光召, 彭宏安. μ-介子在He3原子核上的俘获. 物理学报,
1960, 16(2): 61-69.
doi: 10.7498/aps.16.61
|
[13] |
陈炎发, 宋燠. π+介子辐射衰变分枝比. 物理学报,
1960, 16(5): 247-251.
doi: 10.7498/aps.16.247
|
[14] |
郭硕鸿. π介子的辐射衰变. 物理学报,
1960, 16(5): 299-304.
doi: 10.7498/aps.16.299
|
[15] |
王淦昌, 王祝翔, 维克斯勒, 维辽索夫, 乌兰拉, 丁大钊, 金辛仁, 克拉尼兹卡娅, 库兹涅佐夫, 米胡, 阮丁赐, 尼基丁, 索洛维也夫. 8.3Бзв/с的负π介子所产生的∑-超子. 物理学报,
1960, 16(7): 365-368.
doi: 10.7498/aps.16.365
|
[16] |
周光召, В.马耶夫斯基. 普适费米弱相互作用理论及μ-介子在原子核上的俘获. 物理学报,
1959, 15(7): 377-388.
doi: 10.7498/aps.15.377
|
[17] |
朱洪元, 何祚庥, 戴元本. 核子结构对质子俘获μ- 介子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59, 15(10): 521-524.
doi: 10.7498/aps.15.521
|
[18] |
郑仁圻;吕敏;萧健 ;王淦昌. 在云室中观察到的一个K_介子的产生及其核俘获. 物理学报,
1956, 12(4): 376-378.
doi: 10.7498/aps.12.376
|
[19] |
王竹溪. 在选绝对温标为标准后所引起的一些实际问题. 物理学报,
1955, 11(2): 125-132.
doi: 10.7498/aps.11.125
|
[20] |
程开甲. 电子与质子散射之辐射纠正. 物理学报,
1951, 8(2): 111-122.
doi: 10.7498/aps.8.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