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传可, 林南省, 周鲜鲜, 江淼, 李英骏. 双振荡场产生正负电子对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24, 73(4): 044201.
doi: 10.7498/aps.73.20230432
|
[2] |
佟磊, 赵明亮, 张钰如, 宋远红, 王友年. 带有射频偏压源的感性耦合Ar/O2/Cl2等离子体放电的混合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24, 73(4): 045201.
doi: 10.7498/aps.73.20231369
|
[3] |
叶全兴, 何广朝, 王倩. 正负电子对撞中类底夸克偶素的线形. 物理学报,
2023, 72(20): 201401.
doi: 10.7498/aps.72.20230908
|
[4] |
罗蕙一, 江淼, 徐妙华, 李英骏. 不同频率的组合振荡场下产生正负电子对. 物理学报,
2023, 72(2): 021201.
doi: 10.7498/aps.72.20221660
|
[5] |
谢柏松, 李烈娟, 麦丽开·麦提斯迪克, 王莉. 频率啁啾对强场下真空正负电子对产生的增强效应. 物理学报,
2022, 71(13): 131201.
doi: 10.7498/aps.71.20220148
|
[6] |
朱兴龙, 王伟民, 余同普, 何峰, 陈民, 翁苏明, 陈黎明, 李玉同, 盛政明, 张杰. 极强激光场驱动超亮伽马辐射和正负电子对产生的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21, 70(8): 085202.
doi: 10.7498/aps.70.20202224
|
[7] |
江淼, 郑晓冉, 林南省, 李英骏. 正负电子对产生过程中不同外场宽度下的多光子跃迁效应. 物理学报,
2021, 70(23): 231202.
doi: 10.7498/aps.70.20202101
|
[8] |
李昂, 余金清, 陈玉清, 颜学庆. 光子对撞机产生正负电子对的数值方法. 物理学报,
2020, 69(1): 019501.
doi: 10.7498/aps.69.20190729
|
[9] |
杨友磊, 胡业民, 项农. 捕获电子对低杂波与电子回旋波的协同效应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7, 66(24): 245202.
doi: 10.7498/aps.66.245202
|
[10] |
段萍, 李肸, 鄂鹏, 卿绍伟. 霍尔推进器中磁化二次电子对鞘层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5203.
doi: 10.7498/aps.60.125203
|
[11] |
任维义, 孙卫国. Na2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完全振动能谱和离解能的精确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2): 594-605.
doi: 10.7498/aps.54.594
|
[12] |
叶子飘, 戴长江, 何会林. 束缚电子对7Be太阳中微子流量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2, 51(4): 935-938.
doi: 10.7498/aps.51.935
|
[13] |
王强华, 冯玉英, 杨松舲, 陈凌孚. CCl4,CH2Cl2和CHCl3对磷脂酰胆碱紫外电子吸收光谱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4, 43(10): 1576-1579.
doi: 10.7498/aps.43.1576
|
[14] |
傅广生, E. HONTZOPOULOS, C. FOTAKIS. Cl2分子Rydberg态及混合Rydberg-价态多光子光谱. 物理学报,
1992, 41(3): 387-399.
doi: 10.7498/aps.41.387
|
[15] |
林翔鸿;卞祖和;唐孝威. 用低能弱r源测量电子对的近阈产生截面. 物理学报,
1989, 38(8): 1364-1368.
doi: 10.7498/aps.38.1364
|
[16] |
黄朝松, 邱励俭, 任兆杏. 热电子对低频等离子体漂移波的稳定作用. 物理学报,
1988, 37(8): 1284-1290.
doi: 10.7498/aps.37.1284
|
[17] |
罗辽复, 陆埮. 高能正负电子对的湮没与超窄共振ψ粒子的作用. 物理学报,
1975, 24(2): 145-150.
doi: 10.7498/aps.24.145
|
[18] |
王璈, 李鹤年, 简而智, 萧健. 高能带电粒子直接产生电子对. 物理学报,
1961, 17(6): 263-272.
doi: 10.7498/aps.17.263
|
[19] |
金星南. 高能电子对原子核C12的弹性散射. 物理学报,
1959, 15(1): 25-31.
doi: 10.7498/aps.15.25
|
[20] |
金星南. 高能电子对原子核弹性散射的一个近似计算法. 物理学报,
1956, 12(5): 447-458.
doi: 10.7498/aps.12.4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