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鑫淼, 张博雅, 陈立, 李兴文. 金属微粒影响三电极气体火花开关击穿过程的仿真研究. 物理学报,
2024, 73(1): 015202.
doi: 10.7498/aps.73.20231283
|
[2] |
齐伟华, 马丽, 李壮志, 唐贵德, 吴光恒. 金属价电子结构对磁性和电输运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7, 66(2): 027101.
doi: 10.7498/aps.66.027101
|
[3] |
唐华杰, 张晋敏, 金浩, 邵飞, 胡维前, 谢泉. 溅射功率对金属锰膜光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24): 247803.
doi: 10.7498/aps.62.247803
|
[4] |
刘建丰, 周庆莉, 施宇蕾, 李磊, 赵冬梅, 张存林. 基底对亚波长金属双环结构太赫兹透射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4): 048101.
doi: 10.7498/aps.61.048101
|
[5] |
王裴, 邵建立, 秦承森. 沟槽角度对金属表面微射流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23): 234701.
doi: 10.7498/aps.61.234701
|
[6] |
马晓娟, 王延, 郑志刚. 叶子节点对于网络同步能力影响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7): 4426-4430.
doi: 10.7498/aps.58.4426
|
[7] |
黄 整, 陈 波, 麻焕锋, 张秀兰, 高国强, 强伟荣, 孙光爱. 过渡族金属替代元素M对YFe11M系统的磁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3): 1867-1871.
doi: 10.7498/aps.57.1867
|
[8] |
尚家香, 喻显扬. 3d过渡金属在NiAl中的占位及对键合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4): 2380-2385.
doi: 10.7498/aps.57.2380
|
[9] |
金胜哲, 黄祖飞, 明 星, 王春忠, 孟 醒, 陈 岗. 二价金属元素掺杂对LiCoO2体系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10): 6008-6012.
doi: 10.7498/aps.56.6008
|
[10] |
魏健文, 董正超. 正常金属/绝缘层/s波超导隧道结中绝缘层对微分电导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5): 2318-2324.
doi: 10.7498/aps.54.2318
|
[11] |
孟继宝, 陈兆甲, 雒建林, 白海洋, 王楠林, 王玉鹏. Zn含量对重电子金属CeCu6-xZnx低温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2, 51(12): 2812-2817.
doi: 10.7498/aps.51.2812
|
[12] |
董正超. 正常金属-d波超导隧道结中杂质和界面散射对微分电导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9, 48(5): 926-935.
doi: 10.7498/aps.48.926
|
[13] |
王传敏, 吴锦雷, 夏宗炬, 邹英华. 金属超微粒子-半导体薄膜的光学瞬态响应. 物理学报,
1996, 45(12): 2073-2081.
doi: 10.7498/aps.45.2073
|
[14] |
曹晓晖, 黄荣芳, 闻立时, 师昌绪. 金属微粒-绝缘媒质复合体的远红外吸收. 物理学报,
1996, 45(1): 101-106.
doi: 10.7498/aps.45.101
|
[15] |
黄珏华, 薛增泉. 镶嵌于基质中的金属超微粒子特性研究(Ⅰ)——超微粒子的量子阱点模型. 物理学报,
1993, 42(3): 385-393.
doi: 10.7498/aps.42.385
|
[16] |
李华, 龚伟. 铁、钴、镍金属超微粒的制备与磁性. 物理学报,
1991, 40(8): 1356-1363.
doi: 10.7498/aps.40.1356
|
[17] |
谢建平, 邱焰辉, 明海, 李川奇, 牛亚平, 奚立峰, 大园成夫. 金属光学性质对高精度丝径测量中偏振效应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0, 39(11): 1830-1834.
doi: 10.7498/aps.39.1830
|
[18] |
吴全德, 薛增泉. 金属微粒-半导体薄膜中小胶粒的光吸收和散射. 物理学报,
1987, 36(2): 183-190.
doi: 10.7498/aps.36.183
|
[19] |
吴崇试, 曾谨言. 对力对于锕系核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65, 21(5): 915-951.
doi: 10.7498/aps.21.915
|
[20] |
严济慈, 钱临照. 压力对于照相片感光性之影响. 物理学报,
1934, 1(2): 66-75.
doi: 10.7498/aps.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