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x
专题

更多 
领域
文章类型

二维转角莫尔超晶格

       超晶格是一种具有较大周期的、人造的超结构, 类似于普通的晶格结构, 它也是一种周期性的势垒, 会形成迷你能带, 实现对材料物性的调制. 早在20世纪70年代, 人们就提出了以两种或多种晶格匹配的材料交替生长形成超晶格的概念, 即以三维材料为母体形成一维超晶格. 20世纪90年代, 人们可以采用微纳加工的手段在传统III-V族半导体异质结二维电子气中构造百纳米级别的人造二维超晶格结构. 进入21世纪后, 随着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和其他二维材料的发现和兴起, 这种原子级厚度的二维材料及其丰富的材料堆垛方式为二维超晶格的发展提供了绝佳机会. 其中, 最典型的两个代表是2013年兴起的石墨烯/六方氮化硼异质莫尔超晶格和2018年发现的魔角石墨烯. 前者是二维超晶格对单粒子能带改造的典范, 而后者更是因其平的能带结构及其关联绝缘体和超导的发现而备受关注, 成为凝聚态物理一个新兴的强关联体系.

       二维转角莫尔超晶格的堆垛结构丰富可调, 不论是同质转角体系还是异质转角体系, 材料、层数、转角以及衬底都是独立可调的参数. 以多层石墨烯转角莫尔超晶格为例, 四层体系可以是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2+2), 也可以是转角单层-单层-单层-单层石墨烯(1+1+1+1), 甚至诸如(1+3)或者(1+2+1)等其他构型. 而且对于给定的一种堆垛结构, 超晶格的物态丰富可调, 被载流子浓度、空间电场、磁场、光和温度等多场调控. 这种丰富可调性造就了二维转角莫尔体系丰富的物理效应, 实现了关联绝缘体、超导体、陈绝缘体、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莫尔激子、激子绝缘体、维格纳晶体等各种奇异物态. 二维转角莫尔超晶格的发展促进了转移堆垛、电学输运测量、扫描显微和谱学技术、纳米光学等实验手段的进步, 也促进了材料及器件、超导、磁学、拓扑、光学等不同领域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为了使读者更加了解二维转角莫尔超晶格的最新进展, 本专题特别邀请了部分活跃在转角领域的青年学者撰文, 内容涵盖二维转角莫尔超晶格的制备和纳米光学表征、转角多层石墨烯莫尔超晶格的新奇物态、二维半导体双层莫尔超晶格的层间耦合, 以及该体系中的莫尔激子和激子绝缘体等理论和实验进展. 鉴于转角领域的快速发展, 本专题很难对转角莫尔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客座编辑:杨威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物理学报. 2023, 72(6).
莫尔晶格中的激子绝缘体
古杰, 马立国
2023, 72 (6): 067101. doi: 10.7498/aps.72.20230079
摘要 +
当载流子动能被抑制后, 双层量子阱中的电子-空穴可以通过层间库仑相互作用形成激子绝缘体, 而抑制动能的主要手段为施加外部磁场产生朗道能级. 在二维莫尔晶格中通过能带折叠可以显著抑制载流子动能进而形成莫尔平带. 本文主要介绍通过莫尔平带实现无外加磁场的激子绝缘体, 着重介绍几个不同的实验思路, 并展示如何利用差分反射谱、层间激子光致发光谱、2s激子探测谱、量子电容以及微波阻抗谱探测激子绝缘体信号. 总的来说, 莫尔晶格中形成的激子绝缘体为在固体环境中研究Bose-Hubbard模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其研究内容可包括激子莫特绝缘体、激子超流以及它们之间的连续转变等.
莫尔石墨烯体系的新奇电学性质
张世豪, 解博, 彭然, 刘晓迁, 吕昕, 刘健鹏
2023, 72 (6): 067302. doi: 10.7498/aps.72.20230120
摘要 +
讨论了转角双层石墨烯、转角多层石墨烯以及石墨烯-绝缘态异质结等体系中的电子结构、拓扑性质、关联物态、非线性光学响应、声子特征以及电声耦合效应等新奇物态和物性. 首先讨论了在转角石墨烯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拓扑非平庸的平带和轨道铁磁性. 其中, 魔角双层石墨烯中的拓扑平带可以从零赝朗道能级的图像去理解. 该图像可以很简明地解释实验上观测到的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关联绝缘态等新奇现象. 这些拓扑平带也可以带来接近量子化的拓扑压电响应, 可以用来定量地测量莫尔石墨烯中平带的谷陈数. 转角多层石墨烯和交错转角多层石墨烯体系也存在一些普适的手性分解规则, 可快速判断这类转角石墨烯体系中低能电子结构特征. 然后进一步讨论了魔角双层石墨烯和转角多层石墨烯中的关联绝缘态、密度波态、向列序态以及单粒子激发谱的级联转变等新奇物性, 并提出非线性光学响应可以当作区分各类“无特征”关联绝缘态的实验探针. 其次讨论了转角双层石墨烯体系的莫尔声子性质以及非平庸的电声耦合效应. 最后, 讨论了能带对齐的石墨烯和绝缘衬底形成的异质结体系中的新奇物理图景, 并对二维材料莫尔异质结体系中的新奇物性做了总结和展望.
叠层/转角二维原子晶体结构与极化激元的近场光学表征
徐琨淇, 胡成, 沈沛约, 马赛群, 周先亮, 梁齐, 史志文
2023, 72 (2): 027102. doi: 10.7498/aps.72.20222145
摘要 +
极化激元是一种光与物质发生强相互作用形成的准粒子, 可以极大地压缩光波长, 提供一种突破衍射极限的光调制方式, 为纳米光子学、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范德瓦耳斯二维原子晶体是研究极化激元的理想平台, 通过叠层、转角可以为极化激元的调控提供额外的自由度, 从而展示出新颖的光学结构和极化激元特性. 本文以近场光学为主要研究方法, 对近几年出现的叠层及转角二维原子晶体的各种光学结构及极化激元进行综述. 综述内容包括叠层石墨烯的畴结构、转角二维原子晶体的莫尔超晶格结构、转角二维拓扑极化激元、转角石墨烯手性等离激元等. 最后, 对叠层/转角二维原子晶体及其极化激元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转角半导体过渡金属硫族化物莫尔超晶格中的新奇物态
汤衍浩
2023, 72 (2): 027802. doi: 10.7498/aps.72.20222080
摘要 +
通过转角或晶格失配构造莫尔人工超晶格, 可以对二维材料的能带结构进行有效调控并产生平带, 为研究量子多体物理提供了全新的平台. 转角过渡金属硫族化物(TMDs)半导体莫尔超晶格中的平带存在于较大的转角范围, 并且具有自旋-能谷互锁的能带结构以及优异的光学特性, 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聚焦于转角TMDs半导体, 介绍了近年来实验上发现的多种新奇物态, 包括莫特绝缘态、广义维格纳晶体、非平庸拓扑态、莫尔激子等; 还进一步讨论了对这些新奇物态的调控及其机制, 并展望了莫尔超晶格这一新兴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
二维半导体莫尔超晶格中随位置与动量变化的层间耦合
郭瑞平, 俞弘毅
2023, 72 (2): 027302. doi: 10.7498/aps.72.20222046
摘要 +
近些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二维半导体莫尔超晶格系统中存在着莫尔激子、强关联电子态和面外铁电性等新奇物理现象, 电子的层间耦合对于理解这些现象至关重要. 本文研究了二维半导体双层莫尔超晶格中的层间耦合随位置和动量的变化. 外势场导致的局域布洛赫波包的层间耦合与波包宽度以及中心位置处的层间平移有着密切关系. 同时, 层间耦合随动量的变化使得基态$ \rm{S} $型波包和激发态$ {\rm{P}}^{\pm } $型波包有着截然不同的随中心位置变化的层间耦合形式: 在两个$ \rm{S} $型波包的层间耦合消失的位置, $ \rm{S} $$ {\rm{P}}^{+} $型(或$ \rm{S} $$ {\rm{P}}^{-} $型)波包之间的层间耦合达到最强. 利用该性质, 可以通过外加光电场来调控特定谷的基态波包的层间输运. 此外, 双层系统中发现的面外铁电性可以归结为不同层导带和价带间的耦合导致的电子在两层中的再分配现象. 将本文得到的层间耦合形式与单层紧束缚模型相结合, 可计算出垂直平面的电偶极密度, 其随层间平移的变化形式和数量级与实验观测相符.
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中同位旋极化的C = 4陈绝缘态
刘义俊, 陈以威, 朱雨剑, 黄焱, 安冬冬, 李庆鑫, 甘祺康, 朱旺, 宋珺威, 王开元, 魏凌楠, 宗其军, 刘硕涵, 李世伟, 刘芝, 张琪, 徐瑛海, 曹新宇, 杨奥, 王浩林, 杨冰, Andy Shen, 于葛亮, 王雷
2023, 72 (14): 147303. doi: 10.7498/aps.72.20230497
摘要 +
范德瓦耳斯材料相对扭转到特定角度时, 会出现几乎零色散的莫尔平带, 从而产生一系列关联电子物态, 例如非常规超导、关联绝缘态和轨道磁性等. 在转角双层-双层石墨烯(TDBG)体系中, 能带带宽和拓扑性质可以通过栅极施加的电位移场原位调控, 使该体系成为良好的研究拓扑相变和强关联物理的量子模拟平台. 在一定的电位移场作用下, TDBG中$ {C}_{2x} $对称性破缺, 中性点附近的导带和价带会获得有限的陈数. 能带的拓扑性质与强相互作用驱动的对称性破缺使得可以在低磁场下实现并调控陈绝缘态. 本工作通过制备高质量TDBG器件, 在有限磁场下, 在莫尔原胞填充因子$ \nu $=1处发现了陈数为4的陈绝缘态. 同时还发现纵向电阻出现电阻峰并随平行磁场或温度升高而增强的现象, 这类似于3He中的Pomeranchuk效应, 推测$ {\rm{\nu }} $=1处的陈绝缘态或许源于同位旋的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