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樊浩, 陈少永, 牟茂淋, 刘泰齐, 张业民, 唐昌建. 低杂波注入对剥离气球模的作用. 物理学报,
2024, 73(9): 095204.
doi: 10.7498/aps.73.20240130
|
[2] |
姚美娟, 鹿力成, 孙炳文, 郭圣明, 马力. 浅海起伏海面下气泡层对声传播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20, 69(2): 024303.
doi: 10.7498/aps.69.20191208
|
[3] |
杨友磊, 胡业民, 项农. 捕获电子对低杂波与电子回旋波的协同效应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7, 66(24): 245202.
doi: 10.7498/aps.66.245202
|
[4] |
郑广赢, 黄益旺. 气泡线性振动对含气泡水饱和多孔介质声传播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6, 65(23): 234301.
doi: 10.7498/aps.65.234301
|
[5] |
丁锐, 金亚秋, 小仓久直. 二维随机介质中柱面波传播及其局域性的随机泛函分析. 物理学报,
2010, 59(6): 3674-3685.
doi: 10.7498/aps.59.3674
|
[6] |
孙玉萍, 刘纪彩, 王传奎. 含时电离对飞秒脉冲激光在强双光子吸收介质中传播特性和光限幅行为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6): 3934-3942.
doi: 10.7498/aps.58.3934
|
[7] |
许军, 黄宇健, 丁士进, 张卫. Ta和TaN底电极对原子层淀积HfO2介质MIM电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5): 3433-3436.
doi: 10.7498/aps.58.3433
|
[8] |
刘波, 唐文进, 宋忠孝, 陈亚芍, 徐可为. N掺杂对a-SiC:H基介质扩散阻挡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9, 58(3): 2042-2048.
doi: 10.7498/aps.58.2042
|
[9] |
徐强, 高翔, 单家方, 胡立群, 赵君煜. HT-7托卡马克大功率低混杂波电流驱动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2): 8448-8453.
doi: 10.7498/aps.58.8448
|
[10] |
甄聪棉, 马 丽, 张金娟, 刘 英, 聂向富. Ti(Cr)缓冲层对用于垂直磁记录材料CoCrTa介质磁特性和微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3): 1730-1734.
doi: 10.7498/aps.56.1730
|
[11] |
王 宏, 欧阳征标, 韩艳玲, 孟庆生, 罗贤达, 刘劲松. 随机性对部分随机介质激光器阈值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5): 2616-2622.
doi: 10.7498/aps.56.2616
|
[12] |
焦一鸣, 龙永兴, 董家齐, 石秉仁, 高庆弟. 俘获电子效应对低杂波电流驱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5, 54(1): 180-185.
doi: 10.7498/aps.54.180
|
[13] |
陈 敏, 肖体乔, 徐洪杰. 超短THz脉冲在随机散射介质中的传播. 物理学报,
2003, 52(11): 2807-2810.
doi: 10.7498/aps.52.2807
|
[14] |
丁伯江, 匡光力, 刘岳修, 沈慰慈, 俞家文, 石跃江. 低杂波电流驱动的数值模拟. 物理学报,
2002, 51(11): 2556-2561.
doi: 10.7498/aps.51.2556
|
[15] |
李建刚, 罗家融, 万宝年, 刘岳修, 龚先祖, 李多传, 揭银先, 李智秀, 徐旵东. 利用低杂波改善约束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00, 49(12): 2414-2419.
doi: 10.7498/aps.49.2414
|
[16] |
石秉仁. 托卡马克低混杂波电流驱动实验中低混杂波传播的解析分析. 物理学报,
2000, 49(12): 2394-2398.
doi: 10.7498/aps.49.2394
|
[17] |
沈林放, 俞国扬. 离子迴旋共振加热对低杂波电流驱动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2, 41(4): 587-593.
doi: 10.7498/aps.41.587
|
[18] |
夏蒙棼, 吴惟敏. 低杂波驱动的加速效应. 物理学报,
1989, 38(4): 619-628.
doi: 10.7498/aps.38.619
|
[19] |
陈雁萍, 张淳沅. 粒子轨道损失对低杂波离子随机加热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4, 33(4): 457-464.
doi: 10.7498/aps.33.457
|
[20] |
涂传诒. 磁层顶中的低混杂漂移不稳定性. 物理学报,
1982, 31(1): 1-16.
doi: 10.7498/aps.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