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施培万, 朱霄龙, 陈伟, 余鑫, 杨曾辰, 何小雪, 王正汹. HL-2A装置上电子回旋共振加热沉积位置影响鱼骨模主动控制效果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23, 72(21): 215208.
doi: 10.7498/aps.72.20230696
|
[2] |
殷佳鹏, 刘圣广. 用单发电子束探测激光等离子体内电磁场演化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2022, 71(1): 012901.
doi: 10.7498/aps.71.20211374
|
[3] |
梁文龙, 王亦曼, 刘伟, 李洪义, 王金淑. 用于真空电子太赫兹器件的微型热阴极电子束源研究. 物理学报,
2014, 63(5): 057901.
doi: 10.7498/aps.63.057901
|
[4] |
张泽海, 舒挺, 张军, 戚祖敏. 强流电子束阻抗对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注入及群聚特性的影响分析. 物理学报,
2013, 62(4): 040701.
doi: 10.7498/aps.62.040701
|
[5] |
张枫, 黄硕, 李晓锋, 余芹, 顾彦珺, 孔青. 双束平行入射电子束引导的自注入电子加速效果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24): 242901.
doi: 10.7498/aps.62.242901
|
[6] |
肖渊, 王晓方, 滕建, 陈晓虎, 陈媛, 洪伟. 激光加速电子束放射照相的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23): 234102.
doi: 10.7498/aps.61.234102
|
[7] |
陈志权, 河裾厚男. He离子注入ZnO中缺陷形成的慢正电子束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8): 4353-4357.
doi: 10.7498/aps.55.4353
|
[8] |
张建德, 方瑜德, 邱励俭, 任兆杏. 磁镜中晃荡电子形成热垒的动力学计算. 物理学报,
1997, 46(8): 1517-1524.
doi: 10.7498/aps.46.1517
|
[9] |
张建德, 方瑜德, 史义才, 宁兆元, 任兆杏, 邱励俭. 磁镜中晃荡电子形成熟垒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1994, 43(3): 404-410.
doi: 10.7498/aps.43.404
|
[10] |
周小兵, 赵长林. 电子回旋波使磁镜中捕获电子与逃逸电子相互转化. 物理学报,
1993, 42(8): 1257-1265.
doi: 10.7498/aps.42.1257
|
[11] |
沈林放, 俞国扬. 离子迴旋共振加热对低杂波电流驱动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2, 41(4): 587-593.
doi: 10.7498/aps.41.587
|
[12] |
罗耀全, 王龙, 杨思泽, 陈雁萍, 戚霞枝, 李赞良, 王文书, 李文莱, 赵华, 唐继辉, 谭富传. CT-6B托卡马克的电子迴旋波加热实验. 物理学报,
1990, 39(3): 399-407.
doi: 10.7498/aps.39.399
|
[13] |
王昌标. 自由电子迴旋谐振激光器. 物理学报,
1989, 38(8): 1215-1224.
doi: 10.7498/aps.38.1215
|
[14] |
关维恕, 王恩耀, 程仕清, 段淑云, 王纪海, 顾彪, 尚振奎. 电子迥旋加热等离子体及热电子环特性的实验研究. 物理学报,
1989, 38(2): 228-235.
doi: 10.7498/aps.38.228
|
[15] |
韩荣典, 郭学哲, 翁惠民, 谢力, 张少强. 慢正电子束产生实验. 物理学报,
1988, 37(9): 1517-1521.
doi: 10.7498/aps.37.1517
|
[16] |
汪茂泉, 詹如娟. 用电子迴旋共振加热抑制托卡马克中的撕裂模. 物理学报,
1986, 35(9): 1233-1237.
doi: 10.7498/aps.35.1233
|
[17] |
陈雁萍, 柯孚久, 蔡诗东. 产生高β托卡马克中高能电子的电子迴旋共振加热方法. 物理学报,
1986, 35(10): 1271-1280.
doi: 10.7498/aps.35.1271
|
[18] |
陈雁萍, 周玉美. 弱相对论性非热平衡等离子体的电子迴旋共振加热. 物理学报,
1984, 33(7): 1050-1057.
doi: 10.7498/aps.33.1050
|
[19] |
周玉美, 蔡诗东. 参量不稳定性对强场Tokamak中电子迴旋加热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1, 30(7): 983-988.
doi: 10.7498/aps.30.983
|
[20] |
何国柱. 周期场聚焦电子束. 物理学报,
1958, 14(5): 376-392.
doi: 10.7498/aps.14.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