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赵猛, 全威, 肖智磊, 许松坡, 王志强, 王明辉, 成思进, 吴文卓, 王艳兰, 赖炫扬, 柳晓军. 强激光场驱动Ar原子电离中的隧穿延时. 物理学报,
2022, 71(23): 233203.
doi: 10.7498/aps.71.20221295
|
[2] |
陶建飞, 夏勤智, 廖临谷, 刘杰, 刘小井. 强激光场原子电离光电子轨迹干涉全息理论及应用. 物理学报,
2022, 71(23): 233206.
doi: 10.7498/aps.71.20221296
|
[3] |
肖智磊, 全威, 许松坡, 柳晓军, 魏政荣, 陈京. 中红外激光场下阈上电离能谱中的低能结构. 物理学报,
2022, 71(23): 233208.
doi: 10.7498/aps.71.20221609
|
[4] |
周旭聪, 石尚, 李飞, 孟庆田, 王兵兵. 利用双色激光场下阈上电离谱鉴别$ \rm H_3^{2+} $ 两种不同分子构型. 物理学报,
2020, 69(7): 073201.
doi: 10.7498/aps.69.20200013
|
[5] |
郭丽, 韩申生, 陈京. 利用类维格纳分布函数方法研究阈上电离. 物理学报,
2016, 65(22): 223203.
doi: 10.7498/aps.65.223203
|
[6] |
肖相如, 王慕雪, 黎敏, 耿基伟, 刘运全, 彭良友. 强激光场中原子单电离的半经典方法. 物理学报,
2016, 65(22): 220203.
doi: 10.7498/aps.65.220203
|
[7] |
王品懿, 贾欣燕, 樊代和, 陈京. 不同波长下氩原子高阶阈上电离的类共振增强结构. 物理学报,
2015, 64(14): 143201.
doi: 10.7498/aps.64.143201
|
[8] |
王志萍, 吴亚敏, 鲁超, 张秀梅, 何跃娟. 飞秒强激光场中水分子的电离激发. 物理学报,
2013, 62(7): 073301.
doi: 10.7498/aps.62.073301
|
[9] |
田原野, 魏珊珊, 郭福明, 李苏宇, 杨玉军. 共振条件下载波包络相位效应对阈上电离谱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15): 153202.
doi: 10.7498/aps.62.153202
|
[10] |
田原野, 郭福明, 杨玉军. 原子势对阈上电离平台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7): 073202.
doi: 10.7498/aps.62.073202
|
[11] |
魏雅娜, 杨世平. 以两种方法研究强激光场中的非时序双电离现象. 物理学报,
2010, 59(11): 7788-7795.
doi: 10.7498/aps.59.7788
|
[12] |
李洪云, 王兵兵, 蒋红兵, 陈 京, 李晓峰, 刘 杰, 龚旗煌, 傅盘铭. 静电场对强激光场非序列双电子电离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1): 124-131.
doi: 10.7498/aps.57.124
|
[13] |
孔祥蕾, 罗晓琳, 牛冬梅, 张先燚, 阚瑞峰, 李海洋. 纳秒强激光场中甲醇光电离产生高价离子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4, 53(5): 1340-1345.
doi: 10.7498/aps.53.1340
|
[14] |
郦菁, 徐云飞, 王云仙, 张森. Sr原子里德伯态的|ml|相关场电离阈. 物理学报,
1993, 42(2): 231-236.
doi: 10.7498/aps.42.231
|
[15] |
陈荣清, 徐至展, 孙岚, 姚关华, 张文琦, 李萍. 激光方脉冲作用下强场自电离过程. 物理学报,
1991, 40(10): 1584-1589.
doi: 10.7498/aps.40.1584
|
[16] |
陈荣清, 姚关华, 徐至展. 高阶离化对强激光场诱导自电离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0, 39(6): 40-46.
doi: 10.7498/aps.39.40-3
|
[17] |
姚关华, 余玮, 徐至展, 陈荣清. 平滑激光脉冲诱导的阈上离化. 物理学报,
1990, 39(1): 35-39.
doi: 10.7498/aps.39.35
|
[18] |
陈荣清, 徐至展, 姚关华, 余玮. 包含自电离过程的阈上离化. 物理学报,
1990, 39(6): 25-32.
doi: 10.7498/aps.39.25
|
[19] |
陈宝振. 氢原子阈上电离角分布. 物理学报,
1990, 39(1): 40-45.
doi: 10.7498/aps.39.40
|
[20] |
姚关华, 徐至展. 强激光场诱导自电离中的相干效应. 物理学报,
1988, 37(11): 1760-1766.
doi: 10.7498/aps.37.17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