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计晨. 原子兰姆位移与超精细结构中的核结构效应. 物理学报,
2024, 73(20): 202101.
doi: 10.7498/aps.73.20241063
|
[2] |
袁颖. 利用超相对论量子分子动力学模型研究交变梯度同步加速器能区Au+Au碰撞中的核阻止效应. 物理学报,
2013, 62(22): 222402.
doi: 10.7498/aps.62.222402
|
[3] |
丁斌刚, 张大立, 鲁定辉. 14O核中子闭壳效应的探讨. 物理学报,
2010, 59(5): 3142-3146.
doi: 10.7498/aps.59.3142
|
[4] |
赖祥军, 罗志全, 刘晶晶, 刘宏林. 超新星核中的夸克相变及夸克质量效应. 物理学报,
2008, 57(3): 1535-1541.
doi: 10.7498/aps.57.1535
|
[5] |
刘建业, 左 维, 李希国, 邢永忠. 中子晕核引起核反应中的同位旋效应. 物理学报,
2007, 56(3): 1339-1346.
doi: 10.7498/aps.56.1339
|
[6] |
高永华, 赵志恒, 侯召宇, 曹鹤飞, 段春贵, 何祯民. 改进的核密度模型与强子-核Drell-Yan过程中的核效应. 物理学报,
2006, 55(11): 5760-5763.
doi: 10.7498/aps.55.5760
|
[7] |
高永华, 何祯民, 段春贵. 改进的双重Q2重标度模型. 物理学报,
2001, 50(6): 1028-1034.
doi: 10.7498/aps.50.1028
|
[8] |
贺智勇, 李祖玉, 靳根明, 段利敏, 戴光曦, 吴和宇, 张保国, 文万信, 漆玉金, 罗清政. 核核碰撞中不稳定轻核的方位角各向异性发射. 物理学报,
1996, 45(9): 1438-1443.
doi: 10.7498/aps.45.1438
|
[9] |
夏佑林, 叶朝辉. 14N核四极共振中自旋锁定的偏共振效应. 物理学报,
1995, 44(6): 970-976.
doi: 10.7498/aps.44.970
|
[10] |
夏佑林, 叶朝辉. 14N核四极共振的偏共振效应. 物理学报,
1994, 43(8): 1371-1379.
doi: 10.7498/aps.43.1371
|
[11] |
周进元, 傅日强, 李丽云, 叶朝辉. 射频场强度对稳态核Overhauser效应增强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94, 43(8): 1246-1253.
doi: 10.7498/aps.43.1246
|
[12] |
庆承瑞, 何祚庥. 氚核β衰变谱形的原子效应修正和中微子质量的测定. 物理学报,
1982, 31(5): 654-659.
doi: 10.7498/aps.31.654
|
[13] |
李扬国, 刘宪辉. 高能质子在原子核上散射的自旋打翻效应. 物理学报,
1977, 26(2): 180-183.
doi: 10.7498/aps.26.180
|
[14] |
任庚未. 轻原子核结构和投影算符方法. 物理学报,
1975, 24(6): 396-406.
doi: 10.7498/aps.24.396
|
[15] |
鲍诚光. 小变形原子核中的相干效应. 物理学报,
1965, 21(3): 531-541.
doi: 10.7498/aps.21.531
|
[16] |
. 轻原子核中的超流效应. 物理学报,
1963, 19(6): 360-369.
doi: 10.7498/aps.19.360
|
[17] |
王德焴, 丘锡钧, 赵玄, 李白文, 陈金全. 关于低能核反应中的复合核效应. 物理学报,
1962, 18(5): 227-241.
doi: 10.7498/aps.18.227
|
[18] |
周光召, 戴元本. μ介子与轻原子核散射时的反冲效应. 物理学报,
1960, 16(2): 76-80.
doi: 10.7498/aps.16.76
|
[19] |
于敏, 邓稼先, 周孝谦, 李扬国. 轻原子核的变形. 物理学报,
1958, 14(6): 449-468.
doi: 10.7498/aps.14.449
|
[20] |
李整武. 轻原子核的质量. 物理学报,
1957, 13(1): 30-57.
doi: 10.7498/aps.1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