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周展辉, 李群, 贺小敏. AlN/β-Ga2O3异质结电子输运机制. 物理学报,
2023, 72(2): 028501.
doi: 10.7498/aps.72.20221545
|
[2] |
梁滔, 李铭. 自旋轨道耦合系统中的整数量子霍尔效应. 物理学报,
2019, 68(11): 117101.
doi: 10.7498/aps.68.20190037
|
[3] |
柳福提, 张淑华, 程艳, 陈向荣, 程晓洪. (GaAs)n(n=1-4)原子链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2016, 65(10): 106201.
doi: 10.7498/aps.65.106201
|
[4] |
柳福提, 程艳, 陈向荣, 程晓洪, 曾志强. Au-Si60-Au分子结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2014, 63(17): 177304.
doi: 10.7498/aps.63.177304
|
[5] |
李彪, 徐大海, 曾晖. 边缘重构对锯齿型石墨烯纳米带电子输运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4, 63(11): 117102.
doi: 10.7498/aps.63.117102
|
[6] |
邓小清, 杨昌虎, 张华林. B/N掺杂对于石墨烯纳米片电子输运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6102.
doi: 10.7498/aps.62.186102
|
[7] |
柳福提, 程艳, 羊富彬, 程晓洪, 陈向荣. Si4团簇电子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物理学报,
2013, 62(14): 140504.
doi: 10.7498/aps.62.140504
|
[8] |
柳福提, 程艳, 羊富彬, 程晓洪, 陈向荣. Au-Si-Au结点电子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物理学报,
2013, 62(10): 107401.
doi: 10.7498/aps.62.107401
|
[9] |
胡飞, 段玲, 丁建文. 锯齿型石墨纳米带叠层复合结的电子输运. 物理学报,
2012, 61(7): 077201.
doi: 10.7498/aps.61.077201
|
[10] |
范志强, 谢芳. 硼氮原子取代掺杂对分子器件负微分电阻效应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7): 077303.
doi: 10.7498/aps.61.077303
|
[11] |
赵佩, 郑继明, 陈有为, 郭平, 任兆玉. 单壁碳纳米管吸附氧分子的电子输运性质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6): 068501.
doi: 10.7498/aps.60.068501
|
[12] |
张迷, 陈元平, 张再兰, 欧阳滔, 钟建新. 堆叠石墨片对锯齿型石墨纳米带电子输运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7204.
doi: 10.7498/aps.60.127204
|
[13] |
段玲, 胡飞, 丁建文. 准一维纳米线电子输运的梯度无序效应. 物理学报,
2011, 60(11): 117201.
doi: 10.7498/aps.60.117201
|
[14] |
全军, T. C. Au Yeung, 邵乐喜. 基于自洽输运理论的介观体系动态电导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8): 087201.
doi: 10.7498/aps.60.087201
|
[15] |
姜文龙, 孟昭晖, 丛林, 汪津, 王立忠, 韩强, 孟凡超, 高永慧. 双量子阱结构OLED效率和电流的磁效应. 物理学报,
2010, 59(9): 6642-6646.
doi: 10.7498/aps.59.6642
|
[16] |
郑新亮, 郑继明, 任兆玉, 郭平, 田进寿, 白晋涛. 钽硅团簇电子输运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8): 5709-5715.
doi: 10.7498/aps.58.5709
|
[17] |
牛秀明, 齐元华. 分子结点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1): 6926-6931.
doi: 10.7498/aps.57.6926
|
[18] |
张 丽, 余亚斌, 蔡孟秋, 刘一星, 全 军. 相干输运中的接点问题. 物理学报,
2008, 57(5): 3166-3170.
doi: 10.7498/aps.57.3166
|
[19] |
唐黎明, 王 艳, 王 丹, 王玲玲. 边界条件对介电量子波导中声子输运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1): 437-442.
doi: 10.7498/aps.56.437
|
[20] |
高 峰, 王 艳, 游开明, 姚凌江. 磁场对四端量子波导中电子输运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6, 55(6): 2966-2971.
doi: 10.7498/aps.55.29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