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罗端, 惠丹丹, 温文龙, 李立立, 辛丽伟, 钟梓源, 吉超, 陈萍, 何凯, 王兴, 田进寿. 超紧凑型飞秒电子衍射仪的设计. 物理学报,
2020, 69(5): 052901.
doi: 10.7498/aps.69.20191157
|
[2] |
贾鼎, 葛勇, 袁寿其, 孙宏祥. 基于蜂窝晶格声子晶体的双频带声拓扑绝缘体. 物理学报,
2019, 68(22): 224301.
doi: 10.7498/aps.68.20190951
|
[3] |
王建立, 郭亮, 徐先凡, 倪中华, 陈云飞. 晶格振动的超快光谱调控. 物理学报,
2017, 66(1): 014203.
doi: 10.7498/aps.66.014203
|
[4] |
罗端, 惠丹丹, 温文龙, 刘蓉, 王兴, 田进寿. 高相干超快电子源研究进展. 物理学报,
2017, 66(15): 152901.
doi: 10.7498/aps.66.152901
|
[5] |
裴敏洁, 齐大龙, 齐迎朋, 贾天卿, 张诗按, 孙真荣. 超快电子衍射技术及其应用. 物理学报,
2015, 64(3): 034101.
doi: 10.7498/aps.64.034101
|
[6] |
王孟舟, 姜永恒, 刘天元, 孙成林, 里佐威. 络合物形成对电子-声子耦合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7802.
doi: 10.7498/aps.62.187802
|
[7] |
罗质华. 双能态自旋-晶格声子耦合量子隧道系统的非经典能态和量子相干耗散. 物理学报,
2013, 62(20): 207201.
doi: 10.7498/aps.62.207201
|
[8] |
张忠超, 朱鹏飞, 李润泽, 陈龙, 盛政明, 张杰. 室温下金属中电子格林艾森常数的测量. 物理学报,
2010, 59(9): 6412-6416.
doi: 10.7498/aps.59.6412
|
[9] |
梁文锡, 朱鹏飞, 王瑄, 聂守华, 张忠超, 曹建明, 盛政明, 张杰. 超快电子衍射系统的时间空间分辨能力研究及其优化. 物理学报,
2009, 58(8): 5539-5545.
doi: 10.7498/aps.58.5539
|
[10] |
刘云飞, 肖景林. LA声子对激子qubit纯退相干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6): 3324-3327.
doi: 10.7498/aps.57.3324
|
[11] |
过增元, 曹炳阳, 朱宏晔, 张清光. 声子气的状态方程和声子气运动的守恒方程. 物理学报,
2007, 56(6): 3306-3312.
doi: 10.7498/aps.56.3306
|
[12] |
龚志强, 贺梦冬. 两耦合半无限超晶格中的局域界面声子-极化激元. 物理学报,
2007, 56(11): 6600-6607.
doi: 10.7498/aps.56.6600
|
[13] |
刘晓晗, 黄大鸣, 王兴军, 张春红, 朱海军, 蒋最敏, 王迅. 近周期超晶格中的声学声子及其光散射特性. 物理学报,
1997, 46(9): 1863-1872.
doi: 10.7498/aps.46.1863
|
[14] |
贾金峰, 李燕芳, 赵汝光, 杨威生. 一种改进的运动学低能电子衍射和数据平均方法及其在Cu(001)1×1表面上的应用. 物理学报,
1992, 41(5): 819-826.
doi: 10.7498/aps.41.819
|
[15] |
徐骏, 陈坤基, 韩和相, 李国华, 汪兆平. 非晶态半导体超晶格中的纵声学声子折叠效应. 物理学报,
1992, 41(12): 1938-1942.
doi: 10.7498/aps.41.1938
|
[16] |
刘福绥, 范希庆, 刘砚章, 王淮生, 阮英超. 电子多声子作用对散射时间的效应. 物理学报,
1989, 38(1): 154-158.
doi: 10.7498/aps.38.154
|
[17] |
秦国毅. Ⅰ类和Ⅱ类准周期半导体超晶格的电子子带和波函数. 物理学报,
1989, 38(3): 366-375.
doi: 10.7498/aps.38.366
|
[18] |
杨瑞青, 熊诗杰, 蔡建华. 金属超晶格中的声衰减. 物理学报,
1984, 33(7): 1058-1061.
doi: 10.7498/aps.33.1058
|
[19] |
吴式玉, 郑兆勃. 用Recursion方法计算晶格声子谱. 物理学报,
1983, 32(1): 46-56.
doi: 10.7498/aps.32.46
|
[20] |
李方华, 樊汉节. 氟碳铈钡矿的电子衍射和晶格象研究. 物理学报,
1982, 31(9): 1206-1214.
doi: 10.7498/aps.31.12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