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新宇, 王艺霖, 石虔韩, 汪庆龙, 于洪洋, 金园园, 李松. SbS电子基态及激发态势能曲线和振动能级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22, 71(2): 023101.
doi: 10.7498/aps.71.20211441
|
[2] |
王新宇, 王艺霖, 石虔韩, 汪庆龙, 于洪洋, 金园园, 李松. SbS 电子基态及激发态的势能曲线和振动能级的理论研究. 物理学报,
2021, (): .
doi: 10.7498/aps.70.20211441
|
[3] |
代显智, 刘小亚, 陈蕾. 一种采用双换能器和摆式结构的宽频振动能量采集器. 物理学报,
2016, 65(13): 130701.
doi: 10.7498/aps.65.130701
|
[4] |
郑小丰, 樊群超, 孙卫国, 范志祥, 张燚, 付佳, 李博. 用差分收敛法研究NaLi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完全振动能谱. 物理学报,
2015, 64(20): 203301.
doi: 10.7498/aps.64.203301
|
[5] |
陈恒杰. LiAl分子基态、激发态势能曲线和振动能级. 物理学报,
2013, 62(8): 083301.
doi: 10.7498/aps.62.083301
|
[6] |
杨岳彬, 左文龙, 保延翔, 刘树郁, 李龙飞, 张进修, 熊小敏. 力学共振吸收谱探测耦合振动模式. 物理学报,
2012, 61(20): 200509.
doi: 10.7498/aps.61.200509
|
[7] |
张燚, 孙卫国, 付佳, 樊群超, 冯灏, 李会东. 用节点变分的代数方法研究双原子体系的完全振动能谱和离解能. 物理学报,
2012, 61(13): 133301.
doi: 10.7498/aps.61.133301
|
[8] |
陈仲生, 杨拥民. 悬臂梁压电振子宽带低频振动能量俘获的随机共振机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7): 074301.
doi: 10.7498/aps.60.074301
|
[9] |
田寅, 冯灏, 孙卫国. 碱金属双原子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完全振动能谱和离解能. 物理学报,
2011, 60(2): 023301.
doi: 10.7498/aps.60.023301
|
[10] |
樊群超, 孙卫国, 李会东, 冯灏. Li2部分电子态的完全振动能谱与离解能的精确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7): 4577-4583.
doi: 10.7498/aps.59.4577
|
[11] |
刘 艳, 任维义, 王阿署, 刘松红. 分子部分电子态的高阶振动能级和离解能的精确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3): 1599-1607.
doi: 10.7498/aps.57.1599
|
[12] |
胡士德, 孙卫国, 任维义, 冯 灏. 碱金属氢化物双原子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完全振动能谱和分子离解能的精确研究. 物理学报,
2006, 55(5): 2185-2193.
doi: 10.7498/aps.55.2185
|
[13] |
任维义, 孙卫国. Na2分子部分电子态的完全振动能谱和离解能的精确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2): 594-605.
doi: 10.7498/aps.54.594
|
[14] |
曹天德, 陈 敏, 王 庆. 杂质引起的非费密液体行为. 物理学报,
2000, 49(11): 2261-2263.
doi: 10.7498/aps.49.2261
|
[15] |
袁青山, 陈鸿, 章豫梅. 多通道共振能级模型的费密与非费密液体行为. 物理学报,
1996, 45(11): 1865-1874.
doi: 10.7498/aps.45.1865
|
[16] |
熊光成, 邹英华, 夏宗炬, 袁平, 连贵君, 李洁. 飞秒瞬态反射谱研究YBa2Cu3O7-δ费密面变化与电声子耦合. 物理学报,
1994, 43(11): 1860-1865.
doi: 10.7498/aps.43.1860
|
[17] |
庞小峰. 水的非线性振动能谱的自陷理论计算. 物理学报,
1994, 43(12): 1987-1996.
doi: 10.7498/aps.43.1987
|
[18] |
崔世民, 蔡建华. 二维费密液体理论(Ⅰ). 物理学报,
1990, 39(4): 565-571.
doi: 10.7498/aps.39.565
|
[19] |
冯世平. 重费密子超导系统的Landau费密液体理论. 物理学报,
1987, 36(6): 790-795.
doi: 10.7498/aps.36.790
|
[20] |
陈长风, 章立源. 稀土和锕系化合物中重费密子行为. 物理学报,
1987, 36(7): 915-923.
doi: 10.7498/aps.36.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