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永宁, 谢逸群, 王音. 二维铁电In2Se3/InSe垂直异质结能带的应力调控. 物理学报,
2021, 70(22): 227701.
doi: 10.7498/aps.70.20211158
|
[2] |
刘亮, 韩德专, 石磊. 等离激元能带结构与应用. 物理学报,
2020, 69(15): 157301.
doi: 10.7498/aps.69.20200193
|
[3] |
杨雯, 宋建军, 任远, 张鹤鸣. 光器件应用改性Ge的能带结构模型. 物理学报,
2018, 67(19): 198502.
doi: 10.7498/aps.67.20181155
|
[4] |
汪建军, 方泽波, 冀婷, 朱燕艳, 任维义, 张志娇. Tm2O3相对于Si的能带偏移研究. 物理学报,
2012, 61(1): 017702.
doi: 10.7498/aps.61.017702
|
[5] |
刘柱, 赵志飞, 郭浩民, 王玉琦. InAs/GaSb量子阱的能带结构及光吸收. 物理学报,
2012, 61(21): 217303.
doi: 10.7498/aps.61.217303
|
[6] |
宋建军, 张鹤鸣, 胡辉勇, 宣荣喜, 戴显英. 应变Si1-xGex能带结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1): 7947-7951.
doi: 10.7498/aps.58.7947
|
[7] |
王玮, 孙家法, 刘楣, 刘甦. β型烧绿石结构氧化物超导体AOs2O6(A=K,Rb,Cs)电子能带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物理学报,
2009, 58(8): 5632-5639.
doi: 10.7498/aps.58.5632
|
[8] |
朱永政, 尹计秋, 邱明辉. 非密堆积TiO2空心微球光子晶体的制备与能带分析. 物理学报,
2008, 57(12): 7725-7728.
doi: 10.7498/aps.57.7725
|
[9] |
李会亮, 袁军林, 王小军, 赵景泰, 张志军, 杨昕昕. MBiO2Cl(M=Ca,Sr,Ba)材料的合成、能带计算及发光性能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12): 7878-7884.
doi: 10.7498/aps.57.7878
|
[10] |
姚 飞, 薛春来, 成步文, 王启明. 重掺B对应变SiGe材料能带结构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7, 56(11): 6654-6659.
doi: 10.7498/aps.56.6654
|
[11] |
邬云文, 海文华, 蔡丽华. Paul阱中一维两离子系统的能带结构. 物理学报,
2006, 55(2): 583-589.
doi: 10.7498/aps.55.583
|
[12] |
全知觉, 孙立忠, 叶振华, 李志锋, 陆 卫. 碲镉汞异质结能带结构的优化设计. 物理学报,
2006, 55(7): 3611-3616.
doi: 10.7498/aps.55.3611
|
[13] |
陈德艳, 吕铁羽, 黄美纯. BaSe的准粒子能带结构. 物理学报,
2006, 55(7): 3597-3600.
doi: 10.7498/aps.55.3597
|
[14] |
董慧媛, 刘 楣, 吴宗汉, 汪 静, 王振林. 由介质球构成的三维光子晶体能带结构的平面波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7): 3194-3199.
doi: 10.7498/aps.54.3194
|
[15] |
潘志军, 张澜庭, 吴建生. CoSi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1): 328-332.
doi: 10.7498/aps.54.328
|
[16] |
宋 骏, 陈 雷, 刘德胜, 解士杰. DNA分子能带结构与电子态研究. 物理学报,
2004, 53(8): 2792-2795.
doi: 10.7498/aps.53.2792
|
[17] |
唐春红, 蔡孟秋, 尹 真, 张明生. 铁电体SrBi2Nb2O2电子能带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物理学报,
2004, 53(9): 2931-2936.
doi: 10.7498/aps.53.2931
|
[18] |
徐至中. 生长在Si(OO1)衬底上的超晶格(Si_2)_4/(GaAs)_4的电子能带结构及光学性质. 物理学报,
1995, 44(12): 1984-1993.
doi: 10.7498/aps.44.1984
|
[19] |
乔皓, 资剑, 徐至中, 张开明. 形变超晶格Si/Ge的能带结构. 物理学报,
1993, 42(8): 1317-1323.
doi: 10.7498/aps.42.1317
|
[20] |
张华. 关于黑色素的能带结构. 物理学报,
1964, 20(12): 1289-1291.
doi: 10.7498/aps.20.1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