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张世豪, 解博, 彭然, 刘晓迁, 吕昕, 刘健鹏. 莫尔石墨烯体系的新奇电学性质. 物理学报,
2023, 72(6): 067302.
doi: 10.7498/aps.72.20230120
|
[2] |
禹忠, 党忠, 柯熙政, 崔真. N/B掺杂石墨烯的光学与电学性质. 物理学报,
2016, 65(24): 248103.
doi: 10.7498/aps.65.248103
|
[3] |
张超, 方粮, 隋兵才, 徐强, 王慧. 基于微芯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低温纳米精度电子束刻蚀与原位电学输运性质测量. 物理学报,
2014, 63(24): 248105.
doi: 10.7498/aps.63.248105
|
[4] |
李铭杰, 高红, 李江禄, 温静, 李凯, 张伟光. 低温下单根ZnO纳米带电学性质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8): 187302.
doi: 10.7498/aps.62.187302
|
[5] |
孙鹏, 胡明, 刘博, 孙凤云, 许路加. 金属/多孔硅/单晶硅(M/PS/Si)微结构的电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11, 60(5): 057303.
doi: 10.7498/aps.60.057303
|
[6] |
吴宝嘉, 韩永昊, 彭刚, 刘才龙, 王月, 高春晓. 原位高压微米氧化锌电学性质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6): 4235-4239.
doi: 10.7498/aps.59.4235
|
[7] |
张加宏, 顾芳, 刘清惓, 顾斌, 李敏. 尺寸相关的弹性常数对应变硅纳米线电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0, 59(6): 4226-4234.
doi: 10.7498/aps.59.4226
|
[8] |
宋超, 陈谷然, 徐骏, 王涛, 孙红程, 刘宇, 李伟, 陈坤基. 不同退火温度下晶化硅薄膜的电学输运性质. 物理学报,
2009, 58(11): 7878-7883.
doi: 10.7498/aps.58.7878
|
[9] |
申陈海, 卢景霄, 陈永生. 微晶硅薄膜高速沉积及电学性质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10): 7288-7293.
doi: 10.7498/aps.58.7288
|
[10] |
汪 莱, 张贤鹏, 席光义, 赵 维, 李洪涛, 江 洋, 韩彦军, 罗 毅. MOVPE低温生长的n型GaN电学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8, 57(9): 5923-5927.
doi: 10.7498/aps.57.5923
|
[11] |
谷锦华, 周玉琴, 朱美芳, 李国华, 丁 琨, 周炳卿, 刘丰珍, 刘金龙, 张群芳. 低温制备微晶硅薄膜生长机制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4): 1890-1894.
doi: 10.7498/aps.54.1890
|
[12] |
徐刚毅, 王天民, 何宇亮, 马智训, 郑国珍. 纳米硅薄膜的低温电输运机制. 物理学报,
2000, 49(9): 1798-1803.
doi: 10.7498/aps.49.1798
|
[13] |
陈光华, 姚江宏, 王永谦, 邹云娟. 硫掺杂C60薄膜电学性质研究. 物理学报,
1997, 46(6): 1183-1187.
doi: 10.7498/aps.46.1183
|
[14] |
陈溪滢, 丁训民, 张胜坤, 张博, 陆方, 曹先安, 朱炜, 侯晓远. GaS/GaAs界面电学性质研究. 物理学报,
1997, 46(3): 612-617.
doi: 10.7498/aps.46.612
|
[15] |
朱美芳. 氢化非晶硅的低温输运. 物理学报,
1996, 45(3): 499-505.
doi: 10.7498/aps.45.499
|
[16] |
南策文, 王乐. 晶态-非晶态复合锂离子导体的电学性质. 物理学报,
1988, 37(5): 782-788.
doi: 10.7498/aps.37.782
|
[17] |
朱镛, 张道范, 许政一. KLiSO4单晶的电学性质. 物理学报,
1982, 31(8): 1073-1079.
doi: 10.7498/aps.31.1073
|
[18] |
许振嘉, 陈玉璋, 江德生, 宋春英, 李贺成, 宋祥芳, 叶亦英. 硅、锗中氧的低温红外吸收. 物理学报,
1980, 29(7): 867-877.
doi: 10.7498/aps.29.867
|
[19] |
施宁一. 高压对InSb、InAs电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61, 17(4): 198-204.
doi: 10.7498/aps.17.198
|
[20] |
唐璞山. 银对氧化亚铜电学性质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58, 14(5): 423-427.
doi: 10.7498/aps.14.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