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魏涛, 张玉洁, 葛宏义, 蒋玉英, 吴旭阳, 孙振雨, 季晓迪, 补雨薇, 贾柯柯. 复合相位调控的波束转向可控反射型超表面. 物理学报,
2024, 73(22): 1-10.
doi: 10.7498/aps.73.20240764
|
[2] |
王在渊, 王洁浩, 李宇航, 柳强.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毫赫兹频段低强度噪声单频激光器. 物理学报,
2023, 72(5): 054205.
doi: 10.7498/aps.72.20222127
|
[3] |
安腾远, 丁霄, 王秉中. 基于时间反演技术的复杂天线罩辐射波束畸变纠正. 物理学报,
2023, 72(3): 030401.
doi: 10.7498/aps.72.20221767
|
[4] |
李番, 王嘉伟, 高子超, 李健博, 安炳南, 李瑞鑫, 白禹, 尹王保, 田龙, 郑耀辉.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激光强度噪声评估系统. 物理学报,
2022, 71(20): 209501.
doi: 10.7498/aps.71.20220841
|
[5] |
闫志巾, 施卫. 太赫兹GaAs光电导天线阵列辐射特性. 物理学报,
2021, 70(24): 248704.
doi: 10.7498/aps.70.20211210
|
[6] |
杨浩楠, 曹祥玉, 高军, 杨欢欢, 李桐. 基于宽波束磁电偶极子天线的宽角扫描线性相控阵列. 物理学报,
2021, 70(1): 014101.
doi: 10.7498/aps.70.20201104
|
[7] |
解万财, 黄素娟, 邵蔚, 朱福全, 陈木生. 基于混合光模式阵列的自由空间编码通信. 物理学报,
2017, 66(14): 144102.
doi: 10.7498/aps.66.144102
|
[8] |
杨巨涛, 李清亮, 王建国, 郝书吉, 潘威炎. 双频双波束加热电离层激发甚低频/极低频辐射理论分析. 物理学报,
2017, 66(1): 019401.
doi: 10.7498/aps.66.019401
|
[9] |
范展, 梁国龙, 付进, 王燕. 基于信号子空间重构的鲁棒子区域Frost波束形成. 物理学报,
2015, 64(5): 054303.
doi: 10.7498/aps.64.054303
|
[10] |
黄聪, 孙大军, 张殿伦, 滕婷婷. 双基地多输入多输出虚拟阵列的稳健低旁瓣波束优化技术. 物理学报,
2014, 63(18): 188401.
doi: 10.7498/aps.63.188401
|
[11] |
高博, 余学峰, 任迪远, 李豫东, 崔江维, 李茂顺, 李明, 王义元. 静态存储器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总剂量辐射损伤效应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3): 036106.
doi: 10.7498/aps.60.036106
|
[12] |
钱江海, 韩定定. 基于预期流优化的空间网络引力模型. 物理学报,
2009, 58(5): 3028-3033.
doi: 10.7498/aps.58.3028
|
[13] |
雷中华, 兰明建, 汪先友, 李建杰. 遗迹引力波对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极化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08, 57(11): 7408-7414.
doi: 10.7498/aps.57.7408
|
[14] |
韩一平, 杜云刚, 张华永. 高斯波束对双层粒子的辐射俘获力. 物理学报,
2006, 55(9): 4557-4562.
doi: 10.7498/aps.55.4557
|
[15] |
青心. 对-谐条件下不存在引力辐射和引力波的研究. 物理学报,
2000, 49(2): 194-200.
doi: 10.7498/aps.49.194
|
[16] |
李芳昱, 唐孟希, 赵鹏飞. 狭窄波束型高频引力辐射与电磁场的作用效应. 物理学报,
1992, 41(12): 1919-1928.
doi: 10.7498/aps.41.1919
|
[17] |
李林森. 引力辐射阻尼对双星轨道要素变化的影响. 物理学报,
1989, 38(11): 1877-1881.
doi: 10.7498/aps.38.1877
|
[18] |
王友棠. 引力场的能量动量赝张量与轴对称体系的引力辐射. 物理学报,
1982, 31(9): 1215-1222.
doi: 10.7498/aps.31.1215
|
[19] |
徐步新, 秦荣先. 集中质量音叉式引力波天线与Vela星引力辐射探测的探讨. 物理学报,
1982, 31(8): 1097-1106.
doi: 10.7498/aps.31.1097
|
[20] |
胡宁, 章德海, 丁浩刚. 双星放射引力辐射的阻尼力. 物理学报,
1981, 30(8): 1003-1010.
doi: 10.7498/aps.30.1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