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艺琳, 兰自轩, 杜汇伟, 赵磊, 马忠权. 重掺杂多晶硅薄膜中磷氧化物的探究. 物理学报,
2022, 71(18): 188201.
doi: 10.7498/aps.71.20220706
|
[2] |
张华林, 何鑫, 张振华. 过渡金属原子掺杂的锯齿型磷烯纳米带的磁电子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21, 70(5): 056101.
doi: 10.7498/aps.70.20201408
|
[3] |
吕焕玲, 王静. 掺杂单晶硅纳米薄膜杨氏模量的多尺度理论模型. 物理学报,
2015, 64(23): 236103.
doi: 10.7498/aps.64.236103
|
[4] |
冯秋菊, 许瑞卓, 郭慧颖, 徐坤, 李荣, 陶鹏程, 梁红伟, 刘佳媛, 梅艺赢. 衬底位置对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磷掺杂p型ZnO纳米材料形貌和特性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4, 63(16): 168101.
doi: 10.7498/aps.63.168101
|
[5] |
王京, 王如志, 赵维, 陈建, 王波, 严辉. 硅掺杂铝镓氮薄膜场发射性能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 017702.
doi: 10.7498/aps.62.017702
|
[6] |
蔡雅楠, 崔灿, 沈洪磊, 梁大宇, 李培刚, 唐为华. 热处理对富硅氧化硅薄膜中硅纳米晶形成的影响. 物理学报,
2012, 61(15): 157804.
doi: 10.7498/aps.61.157804
|
[7] |
张颖, 何智兵, 李萍, 闫建成. 硅掺杂辉光放电聚合物薄膜的热稳定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6501.
doi: 10.7498/aps.60.126501
|
[8] |
胡晓君, 胡衡, 陈小虎, 许贝. 磷离子注入纳米金刚石薄膜的n型导电性能与微结构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6): 068101.
doi: 10.7498/aps.60.068101
|
[9] |
周鸿娟, 甄聪棉, 张永进, 赵翠莲, 马丽, 侯登录. N掺杂SiO2纳米薄膜的制备及其磁性. 物理学报,
2010, 59(5): 3499-3503.
doi: 10.7498/aps.59.3499
|
[10] |
马书懿, 秦国刚, 尤力平, 王印月. 含纳米硅和纳米锗的氧化硅薄膜光致发光的比较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8): 1580-1584.
doi: 10.7498/aps.50.1580
|
[11] |
刘湘娜, 徐刚毅, 眭云霞, 何宇亮, 鲍希茂. 掺杂纳米硅薄膜中电子自旋共振研究. 物理学报,
2001, 50(3): 512-516.
doi: 10.7498/aps.50.512
|
[12] |
徐刚毅, 王天民, 何宇亮, 马智训, 郑国珍. 纳米硅薄膜的低温电输运机制. 物理学报,
2000, 49(9): 1798-1803.
doi: 10.7498/aps.49.1798
|
[13] |
刘 明, 何宇亮, 江兴流, 李国华, 韩和相. 纳米硅薄膜的光致发光特性. 物理学报,
1998, 47(5): 864-870.
doi: 10.7498/aps.47.864
|
[14] |
何宇亮, 余明斌, 胡根友, 张蔷. 一种纳米硅薄膜的传导机制. 物理学报,
1997, 46(8): 1636-1644.
doi: 10.7498/aps.46.1636
|
[15] |
佟嵩, 刘湘娜, 王路春, 阎峰, 鲍希茂. PECVD纳米晶粒硅薄膜的可见电致发光. 物理学报,
1997, 46(6): 1217-1222.
doi: 10.7498/aps.46.1217
|
[16] |
余明斌, 何宇亮, 刘洪涛, 罗晋生. 纳米硅薄膜退火特性. 物理学报,
1995, 44(4): 634-639.
doi: 10.7498/aps.44.634
|
[17] |
刘湘娜, 何宇亮, F. WANG, R. SCHWARZ. 纳米硅薄膜光吸收谱的研究. 物理学报,
1993, 42(12): 1979-1984.
doi: 10.7498/aps.42.1979
|
[18] |
郭述文, 谭淞生, 王渭源. PECVD硼掺杂微晶硅薄膜的压阻特性. 物理学报,
1988, 37(11): 1794-1799.
doi: 10.7498/aps.37.1794
|
[19] |
林鸿溢, 郑东, 宋法华, 谌长兰. 掺磷的硅中电子自旋共振. 物理学报,
1966, 22(5): 525-532.
doi: 10.7498/aps.22.525
|
[20] |
李克诚, 薛士蓥, 祝忠德, 黄詠. 磷在硅表面氧化层中的扩散. 物理学报,
1965, 21(3): 496-502.
doi: 10.7498/aps.21.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