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许祥馨, 常军, 武楚晗, 宋大林. 基于双随机相位编码的局部混合光学加密系统. 物理学报,
2020, 69(20): 204201.
doi: 10.7498/aps.69.20200478
|
[2] |
王雪光, 李明, 于娜娜, 席思星, 王晓雷, 郎利影. 基于空间角度复用和双随机相位的多图像光学加密方法. 物理学报,
2019, 68(24): 240503.
doi: 10.7498/aps.68.20191362
|
[3] |
莫漫漫, 马武伟, 庞永强, 陈润华, 张笑梅, 柳兆堂, 李想, 郭万涛. 基于拓扑优化设计的宽频吸波复合材料. 物理学报,
2018, 67(21): 217801.
doi: 10.7498/aps.67.20181170
|
[4] |
汪天龙, 邱清泉, 靖立伟, 张小波. 圆形复合式磁控溅射阴极设计及其放电特性模拟研究. 物理学报,
2018, 67(7): 070703.
doi: 10.7498/aps.67.20172576
|
[5] |
杜晓纪, 王为民, 兰贤辉, 李超. 1.5 T关节磁共振成像超导磁体的设计、制作与测试. 物理学报,
2017, 66(24): 248401.
doi: 10.7498/aps.66.248401
|
[6] |
肖友鹏, 王涛, 魏秀琴, 周浪. 硅异质结太阳电池的物理机制和优化设计. 物理学报,
2017, 66(10): 108801.
doi: 10.7498/aps.66.108801
|
[7] |
朱光, 刘建华, 程军胜, 冯忠奎, 戴银明, 王秋良. 25T超导磁体优化中线圈数量影响分析. 物理学报,
2016, 65(5): 058401.
doi: 10.7498/aps.65.058401
|
[8] |
常红伟, 马华, 张介秋, 张志远, 徐卓, 王甲富, 屈绍波. 基于加权实数编码遗传算法的超材料优化设计. 物理学报,
2014, 63(8): 087804.
doi: 10.7498/aps.63.087804
|
[9] |
罗佳奇, 刘锋. 基于梯度响应面模型的优化设计. 物理学报,
2013, 62(19): 190201.
doi: 10.7498/aps.62.190201
|
[10] |
高仁璟, 王国明, 刘书田, 唐祯安. 具有特定频段的左手材料构造与设计优化. 物理学报,
2012, 61(5): 054103.
doi: 10.7498/aps.61.054103
|
[11] |
易红霞, 肖刘, 刘濮鲲, 郝保良, 李飞, 李国超. 基于电子注可回收能力的空间行波管慢波结构的优化设计. 物理学报,
2011, 60(6): 068403.
doi: 10.7498/aps.60.068403
|
[12] |
王栋. 滤波-荧光谱仪的优化设计. 物理学报,
2010, 59(1): 443-446.
doi: 10.7498/aps.59.443
|
[13] |
席丽霞, 唐先锋, 王少康, 张晓光. 基于光子晶体光纤的相位再生器的设计及优化. 物理学报,
2009, 58(9): 6243-6247.
doi: 10.7498/aps.58.6243
|
[14] |
盖 琦, 王明伟, 李智磊, 翟宏琛. 基于离散四元数傅里叶变换的双随机相位加密技术. 物理学报,
2008, 57(11): 6955-6961.
doi: 10.7498/aps.57.6955
|
[15] |
彭 翔, 汤红乔, 田劲东. 双随机相位编码光学加密系统的唯密文攻击. 物理学报,
2007, 56(5): 2629-2636.
doi: 10.7498/aps.56.2629
|
[16] |
任 驹, 郑建邦, 赵建林. 给体-受体型有机太阳电池光敏层的优化设计. 物理学报,
2007, 56(5): 2868-2872.
doi: 10.7498/aps.56.2868
|
[17] |
彭 翔, 位恒政, 张 鹏. 基于菲涅耳域的双随机相位编码系统的选择明文攻击. 物理学报,
2007, 56(7): 3924-3930.
doi: 10.7498/aps.56.3924
|
[18] |
彭 翔, 张 鹏, 位恒政, 于 斌. 双随机相位加密系统的已知明文攻击. 物理学报,
2006, 55(3): 1130-1136.
doi: 10.7498/aps.55.1130
|
[19] |
郭立平, 成之绪, 韩甫田, 柳 义, 赵志祥. 粉末衍射谱图分解的模拟退火法. 物理学报,
2003, 52(11): 2842-2848.
doi: 10.7498/aps.52.2842
|
[20] |
刘福民, 翟宏琛, 杨晓苹. 基于相息图迭代的随机相位加密. 物理学报,
2003, 52(10): 2462-2465.
doi: 10.7498/aps.52.24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