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庞晓娟, 赵凯玥, 何航宇, 张宁波, 蒋臣威. 靛红双氮二苯腙分子开关的光致异构化机理. 物理学报,
2024, 73(17): 173101.
doi: 10.7498/aps.73.20240461
|
[2] |
李多多, 张嵩. 五氟吡啶激发态非绝热弛豫过程中的分子结构. 物理学报,
2024, 73(4): 043101.
doi: 10.7498/aps.73.20231570
|
[3] |
邢凤竹, 崔建坡, 王艳召, 顾建中. 激发态丰质子核的双质子发射. 物理学报,
2022, 71(6): 062301.
doi: 10.7498/aps.71.20211839
|
[4] |
王亚超, 林晓然, 王梅, 王吉芳, 陈玲. 电场下饱和甘油三酯分子特性. 物理学报,
2021, 70(23): 233101.
doi: 10.7498/aps.70.20211435
|
[5] |
李亚莎, 孙林翔, 周筱, 陈凯, 汪辉耀.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外电场下C5F10O的结构及其激发特性. 物理学报,
2020, 69(1): 013101.
doi: 10.7498/aps.69.20191455
|
[6] |
张锦芳, 任雅娜, 王军民, 杨保东. 铯原子激发态双色偏振光谱. 物理学报,
2019, 68(11): 113201.
doi: 10.7498/aps.68.20181872
|
[7] |
杨涛, 刘代俊, 陈建钧. 外电场下二氧化硫的分子结构及其特性. 物理学报,
2016, 65(5): 053101.
doi: 10.7498/aps.65.053101
|
[8] |
赵翠兰, 王丽丽, 赵丽丽. 有限深抛物势量子盘中极化子的激发态性质. 物理学报,
2015, 64(18): 186301.
doi: 10.7498/aps.64.186301
|
[9] |
刘晓军, 苗凤娟, 李瑞, 张存华, 李奇楠, 闫冰. GeO分子激发态的电子结构和跃迁性质的组态相互作用方法研究. 物理学报,
2015, 64(12): 123101.
doi: 10.7498/aps.64.123101
|
[10] |
曹欣伟, 任杨, 刘慧, 李姝丽. 强外电场作用下BN分子的结构与激发特性. 物理学报,
2014, 63(4): 043101.
doi: 10.7498/aps.63.043101
|
[11] |
田原野, 郭福明, 曾思良, 杨玉军. 原子激发态在高频强激光作用下的光电离研究. 物理学报,
2013, 62(11): 113201.
doi: 10.7498/aps.62.113201
|
[12] |
沈壮志, 吴胜举. 声场与电场作用下空化泡的动力学特性. 物理学报,
2012, 61(12): 124301.
doi: 10.7498/aps.61.124301
|
[13] |
黄多辉, 王藩侯, 程晓洪, 万明杰, 蒋刚. GeTe和GeSe 分子在外电场下的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1, 60(12): 123101.
doi: 10.7498/aps.60.123101
|
[14] |
高双红, 任兆玉, 郭平, 郑继明, 杜恭贺, 万丽娟, 郑琳琳. 石墨烯量子点的磁性及激发态性质. 物理学报,
2011, 60(4): 047105.
doi: 10.7498/aps.60.047105
|
[15] |
徐国亮, 夏要争, 刘雪峰, 张现周, 刘玉芳. 外电场作用下TiO光激发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1): 7762-7768.
doi: 10.7498/aps.59.7762
|
[16] |
周业宏, 蔡绍洪. 氯乙烯在外电场下的激发态结构研究. 物理学报,
2010, 59(11): 7749-7755.
doi: 10.7498/aps.59.7749
|
[17] |
徐国亮, 吕文静, 刘玉芳, 朱遵略, 张现周, 孙金锋. 外电场作用下二氧化硅分子的光激发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9, 58(5): 3058-3063.
doi: 10.7498/aps.58.3058
|
[18] |
徐国亮, 肖小红, 耿振铎, 刘玉芳, 朱正和. 甲基乙烯基硅酮在外场作用下的光激发特性研究. 物理学报,
2007, 56(9): 5196-5201.
doi: 10.7498/aps.56.5196
|
[19] |
邓 闯, 翁渝民, 徐至中, 费 伦. 胶原蛋白分子中电场激发的孤子特性. 物理学报,
2005, 54(5): 2429-2434.
doi: 10.7498/aps.54.2429
|
[20] |
周 锋, 梁开明, 王国梁. 电场热处理条件下TiO2薄膜的晶化行为研究. 物理学报,
2005, 54(6): 2863-2867.
doi: 10.7498/aps.54.2863
|